范蠡著名的十四个称呼-01政治家
 

   范蠡著名的十四个称呼-01政治家

夏廷献

所谓政治家,是指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并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多指国家、政党的领导人物。范蠡就是这样的人物。

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同吴国议和的条件之一是,勾践入吴为奴三年。陪同勾践入吴的是当时还没有多少实权的客卿范蠡。范蠡施展了自己随机应变的本领,在艰难的三年为奴生活中,保全了勾践性命,并使其全身返国。才有了后面波澜壮阔的故事。

勾践夫妇返国后,范蠡得到勾践信任,被封为相国——当上了总理,由此,范蠡开始施展治国治军的才华,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477年的十多年时间,越国便成为政治清明的胜地,社会和谐的“样板”,经济腾飞的“小龙”,军力强大的“猛虎”,最终打败了对手强吴。范蠡当上总理后,他的政治见识、才能、活动主要是:

第一,高举旗帜,赢得上下信任

范蠡到越国发展,心里十分清楚,勾践是旗帜,自己是旗手,只有举起这面大旗,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若大旗倒了,他将一事无成。因为越国是勾践的,越人听从勾践招呼。他先是“护旗”——不让旗帜倒下。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坚持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生死存亡关头,范蠡、文种等人建议勾践求和图存,保存了越国名号和勾践越王地位。之后,范蠡陪同勾践到吴国去做人质,在三年奴隶生活中,规劝勾践“忍辱负重”,谋划尝便绝计,取得吴王信任,得以返国。再后,在复兴越国的进程中,范蠡都是高举勾践旗帜,保证了政令军令畅通,最终实现了灭掉吴国的目的。

第二,着眼地利,把首都迁到会稽

范蠡根据勾践心念兵败会稽之耻、迁都以自警惕的意图,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考虑,决定把都城迁到依山临海、水陆皆便、四通八达、攻守兼备、有利于建立霸业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并亲自勘察地理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有关资料介绍,范蠡在会稽山下平原水网上建成的新都,大小两座城池依地沿水“回”形套建,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标志性建筑”(详情在其它问题中介绍)。新都建成后,范蠡又组织了人员和物品的大规模搬迁。

第三,规劝勾践,落实韬光养晦大战略

勾践在范蠡的“鞭策”“激励”下,做到了夜卧薪,晨尝胆,勤政廉政,白日处理朝政,或出访察看。见贤者,量才用之;见伤者,赏钱给之;见乞者,赏饭哺之;见死者,哭而悼之;见耕者,秉耒帮之;虚心代替了专横;温和代替了暴躁;俭朴代替了奢侈;勤勉代替了贪玩——打猎用的弓箭、装束全部入库,众多妃子也都遣散,其行为对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复兴越国起到了精神激励作用。史载,在越国开始兴旺起来后,勾践报仇雪耻对吴出兵的思想急剧抬头,范蠡不怕丢官,不怕掉脑袋,五次规劝勾践不要轻易出兵伐吴,使二十年的大战略一直贯彻到底。

第四,制订政策,增加人口

为落实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二十年大战略”,范蠡殚精竭虑。一是建议勾践颁布“鼓励生育令”,奖励生育。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少妇;女子十七,男子二十,不嫁不娶者父母受罚;孕妇将产,告于官,使医守之;生男赐一犬,二壶酒;生女赐一豚,二壶酒;生子二人,官养其一,生子三人,官养其二。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增加,劳力、兵力有了来源。二是建议勾践颁“免谷税令”,减轻农民负担。范蠡从气象与农业十二年一轮回的“二?六丰歉规律”(下面阐述)出发,免去七年农业税,让农户有三年的储备粮。宫廷朝臣俸禄从商贾手中取之,按十年无战事谋划,裁兵减员,留下精兵,自耕自足。这一政策的实施,老百姓踊跃种谷,异邦之民趋至。“鼓励生育令”和“免谷税令”的实施,使越国成为人丁兴旺、安居乐业的地方。

第五,培训谍侠,使越国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文种提出“灭吴九术”的第四术是“进美女与吴王,乱其心,虚其体”。文种遍访国内,在浦阳江畔苎萝村,发现了美女西施、郑旦。勾践责成多才多艺的范蠡培训。范蠡把西施和郑旦从苎萝村接走并安排到新都郊区“美人宫”,以大王名义,从旧都诸暨聘请乐师、琴师、舞师、棋师、画师、化妆师、礼仪师、吴语师等“特级教师”搬到新都,对西施、郑旦进行起码具有中专学历的谍报才艺培训。西施、郑旦毕业后,范蠡亲自送她们俩从水路到了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郑旦死后,西施独自起到了迷惑敌方统帅、收集传递绝密情报的作用,离间了吴王夫差和忠臣能臣伍子胥的关系,为复兴越国最终灭吴立了大功。

第六,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

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范蠡认为“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王兼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越绝书》)。范蠡把发现的“八?三调控律”用于经济活动中,调动了农民种地、商人经商的积极性,使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关于“八?三调控律”问题,下面阐述)。金年谷丰时,大量收购囤集,灾年时粜出,平抑谷价,市场稳定,民心稳定,市稳、心稳,政稳。“修之十年”终于达到“国富”民强。为灭吴战争提供了雄厚物资基础。

第七,备战备粮,积聚灭吴军力

当年越国战败,全军几乎覆没,决定向吴国投降签订和约时,吴国不允许越国拥有常备兵力。范蠡回到越国后,想到未来一定要同吴国决战。决战就需要有能征善战的军队。经勾践同意,他悄悄地开始募兵,并安排到偏远南部山区隐蔽教训体能剑弩等技,打造战车。还拨出部分兵力伐木,运至北海(注:今杭州湾)隐蔽之避风湾建造楼船、翼船,修筑码头船坞,边造边训,船成师成。范蠡还聘请了楚国“武术教练”,向部队传授剑术、戟术、刀术等基本技术,引进了楚国先进的冶铁锻造技术。在吴越角力中,越军能以少胜多,与武器比吴军先进有关。考古发掘出来的“越王勾践剑”的锋利程度,证明了这一点。范蠡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在备战同时,大量储备粮草。他采取的措施,一是农业丰收后“广积粮”,把好谷存入南山之洞。二是通过商人用高价购买吴国粮食囤集起来——虚其吴国积聚。三是以越国庶民饥困名义,向吴国大王借粮。向吴国还粮时,把稻谷煮熟,吴国看到越国的稻谷籽粒饱满,用做种子,结果不能发芽造成绝收。越国正是在吴国饥荒、吴军疲惫之时发起反击的。

第八,示弱臣服,麻痹吴国君臣

主政后的范蠡和文种采取的措施:一是不间断地送各种珍宝、美女、杂役给吴国君臣,骄其心,灭其气。二是送能工巧匠和建筑材料给吴国,使吴王大兴土木,耗财疲民。期间,越国发现一棵参天大树,号称神木,便将神木伐下,加以削斫(zhuó),用丹青画五彩龙蛇之纹,嵌以黄金白玉,派专使浮江北上,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十分高兴,下令修建二百多丈高的姑苏台,用神木做柱子。伍子胥反对建姑苏台,反对用越神木,夫差不听,一意孤行。三是在会稽城南广建谷仓,空而不用,以示国库空虚,迷惑吴人耳目。四是把历次战争留下的残疾孤儿集中供养,掩盖募兵行动(吴国怀疑募兵时,以此搪塞)。五是得知吴王要伐齐国,即派一名老将军率三千弱兵予以协助,谎称是举国之兵,夫差感到越国不足为虑,放心北上。六是得知吴王要开北达沂水、西至济水、通湖汇江的邗(hán)沟(注:京杭大运河前身),问鼎中原,即派一万民工相助。夫差对越的举动十分满意,感到越国很是忠诚。

第九,匿声抗吴,说服勾践不图盟主虚名

范蠡在陪同勾践在吴国为奴时,已向勾践建言,一旦回国,要匿声抗吴,内记国耻,外示臣服。忍小利,图大业。越国在复兴过程中,深受强吴之害的楚、蔡、陈、齐、鲁、郑诸国欲结盟抗吴,知勾践受害最烈,受苦最重,受辱最深,派出使节,请勾践做盟主,四面夹击吴国,勾践报仇心切,很想接受。范蠡慷慨陈词,述说天下大势:“秦在西称雄,吴在东称霸,弱国小国结盟抗霸,情理之中。然,越国之情,与他国不同。若结盟做主,得罪夫差,大军南向,千钧之下,岂有完卵?”用大量事实说服勾践忍为上,结盟无益,做主有害。恳请大王,善于守拙,以待时日,诱吴自耗,以弱胜强。勾践觉得范蠡讲得在理,收了当盟主的心,礼送各国使节出境。当时的情势,如果勾践应允当盟主,当上之日,就是灭亡之时——夫差决不会容忍的。

第十,抓住战机,三战歼灭吴国

三战如何打的,时间、地点、军队数量、双方将领、战法等,拙著《百问百答说范蠡》第21个问答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说了。

范蠡在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下面我们会说到。可以说他是伟大的政治家!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