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著名的十四个称呼-03外交家
 

   范蠡著名的十四个称呼-03外交家

夏廷献

外交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采用谈判、通联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该活动的执行者就是外交家。外交家都是具备劝说天才的人。有人戏说外交家能说服对方心甘情愿地下地狱,并且跃跃欲试,巴不得立刻上路。 

范蠡担任越相国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越国孤悬东南沿海。华夏版图周边有北狄、西戎、南蛮,中间有身居今日洛阳的周天子表面统辖下的楚、秦、晋、陈、蔡、郑、齐、鲁、宋、曹、卫、燕、中山、吴等十数个诸侯国。范蠡的历史使命是辅佐越王勾践取得周天子赐予的“伯”(霸主)封号。当时,越国南面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形态的部落社会,东面是辽阔的海洋,西边是地大物博但政治昏暗的楚国,北面是国富兵强的吴国。越国要想问鼎中原,西进楚地,山高林密难以行军,只有北伐吴国一条路,“拦路虎”是吴王夫差。和“拦路虎”比,越国当时的实力只是一只“小猫”。

小猫要和老虎斗,最终要打败老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范蠡除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壮大自己实力的举动外,还在外交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了具有越国特色的“远不结盟近不妄动”外交思想,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名义上始终尊重周朝王室

当时,虽然周天子毫无权威可言,各国诸侯表面上还是承认天下属于周室,在掌握政权后,希望得到王室从西周以来通行的官爵合一(王以下的公、侯、伯、子、男)的称谓或曰封号。越国君主为大禹后裔,历经二十多代到了允常时虽自称了王——破坏了官爵规矩,但仍然是“公”一级,对周室表面上也还要“顶礼膜拜”,显示自己称王得到了周室认可。范蠡担任国相后,“以尊周室”(司马迁语)为旗号,开展外交工作,以便师出有名。最后北伐灭吴,也是“替天行道”。

第二,保持同中原各国的联系渠道

吴国西部的陈、蔡、郑,北部的齐、鲁、宋、曹、卫乃至更北的晋、燕,有的经常直接受到吴国欺负,例如陈、蔡,齐、鲁,有的间接受到伤害,例如宋、曹、卫,有的看不惯吴国横行霸道,例如郑、晋。这些国家一致认为越国曾经被吴国破坏蹂躏,勾践曾经给夫差当奴隶三年,受害最深,对夫差最恨。在勾践还国元气恢复之后,都派出使节到越国商讨对付吴国大计,意欲推举勾践作为抗吴联盟的盟主,勾践有点飘飘然。范蠡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越国只能走自力更生持久抗衡最终打败吴国的路线,其他国家对越国灭吴难以有实质帮助。隔(瞒)着吴国和其他国家结盟,夫差很快就会知道,马上就会灭掉越国。劝谏勾践结盟有害,当盟主危险。勾践觉得范蠡说的有道理,放弃了结盟当盟主的打算。范蠡礼送各国使节出境,只同各国保持情报渠道联系,以便重点掌握吴国动向。公元前482年,范蠡从齐、鲁、宋、曹、卫、晋送来的情报中,得知夫差已经到了黄河北边的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很不顺利,从黄池班师回国,要两三个月时间,于是便决定北伐吴国,攻陷了吴国都城,使吴国从此走上下坡路,直到灭亡。

第三,全力对付北面强邻吴国

作为相国,范蠡采纳了上大夫文种提出的“灭吴九术”(《越绝书》)——(东汉?会稽人袁康等编纂)(《东周列国志》说文种破吴是七术)。内容大都是迷惑敌人涣散敌心的“外交谋略”,主要有: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为了隐蔽自己的最终要灭吴的企图,对吴王夫差极尽卑躬屈膝装傻卖乖之事,唯夫差的喜好行事,丝毫不敢有所闪失。在战败为奴时如此,在逐步复兴后也如此。越国装作“病猫”的“忠心”,赢得了夫差的极大信任,不顾忠臣伍子胥的激烈反对,先是回归和赠与越国二百多里方圆疆土,再是出借十万吨粮食,三是赠予勾践与君王地位相称的衣冠、旗帜、车辇、仪仗,完全把勾践当成了友好盟国。范蠡趁夫差北上会盟之机会,发起对吴国都城的攻击,杀了太子友,夫差还不相信越国会反目,一连杀了七个报丧的信使。由此可见,范蠡对吴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成功。

第四,断绝了同西邻楚国的官方交往

范蠡出道之前,秦、晋、楚、齐等诸侯大国,为了争霸,从“地缘政治”出发,“伐谋”、“伐交”——结交盟国友军的行动频繁,力求使竞争敌手陷于两面、三面、四面夹击作战的被动局面。晋国积极扶植和支持吴国从侧后骚扰进攻楚国,扼止楚国北上争霸势头。楚国为摆脱这种被动战略态势,利用越国与吴国争夺江湖河泽拓展疆域而导致的矛盾,积极鼓动越国侧后威胁和打击吴国,以减轻吴国对楚国的压力。越国为了抗衡吴国,正需要有楚这样的大国支持。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结成了“战略同盟”。范蠡担任相国后,重新审视了和楚国的“战略同盟”关系,认识到楚国遭到吴国雷霆万钧地毁灭性打击后,国势衰弱,自顾不暇,继续保持这种同盟关系,不仅得不到楚国强有力的外援,又会得罪楚国的仇敌吴国,夫差这只老虎一旦发威,就能一口吃掉越国这只小猫。范蠡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不与楚国君臣来往——自然解除了战略同盟关系。夫差看到越国和楚国关系冷淡,很是高兴和放心。公元前476年范蠡为了误导吴国,假意派军袭扰楚国边境,楚国配合默契,故意派兵追击,追到越国境内一个叫“冥”的地方“不及,乃还”。

第五,特别重视发展与楚国民间的关系。

范蠡虽然断绝了同楚国的官方交往,但非常重视发展与民间关系。主要有以下举动。

其一,引进楚国农耕先进工具和技术。当时越国农民种地,就是随便把种子撒到从来没有翻过土的地里,用棍子捣到土层下,任其生长。出不出苗,出多少苗,长得怎样,全不管的,直到结籽收获。期间没有补苗或剔苗、薅草、施肥的概念。农作物的产量很低。范蠡认为粮食是国富民强的基础,通过边境贸易和吸收楚国宛邑移民等手段,引进铁制农具和耕地、播种、间苗、中耕、锄草、施肥等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

其二,引进楚国军事人才。越国在败于吴国后,原有兵力,己按吴越盟约,大部遣散,剩下的大多老弱病残。范蠡秘密重组了越国陆师、水师三军,打造战车,铸造武器,建造楼船。在备战过程中,训练士兵是个难题。越民生性狂放粗野,几乎原始状态。有的丁壮从氏族部落而来,不知还有衣可穿,在家时,几片树叶遮羞。每开饭时,手抓嘴啃,蜂拥而抢。有时饭未熟,生米己被吃光。拉到山坡教训,个个如猴子般呼啸入林,一日也收拢不齐。少数丁壮趁机遛之。三万新兵,一月下来,逃了五千。范蠡聘请了楚国的弓弩师、剑师作为教官,用奖惩严明等办法解决了问题。

其三,引进了楚国铸剑人才。范蠡故里楚国宛邑冶炼业十分发达,是楚国的“冶炼厂”、“兵工厂”,制造兵器的水平很高。范蠡把当地的铸造师请到越国打造兵器,解决三军的武器装备问题。中华第一剑——越王勾践剑应该是宛邑铸造师制造的,但铸造师的名字是谁,难以考证。但能在剑身上镌刻出八个鸟篆铭文看,从两千多年后仍然锋利无比来看,铸造师是一位有文化修养、铸剑水平高超的大师。为越王勾践铸剑,范蠡不会怠慢。一定是亲自监造,甚至是亲自书写鸟篆“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由铸造师镌刻到剑身上。当时越国能认识能书写鸟篆文的可能只有范蠡和文种两个楚国人,范蠡在辞官逃亡时写给文种劝其赶快出走的竹简上,写的就是勾践也看不懂的鸟篆文。

其四,引进了楚国建筑人才。越国首都原在诸暨,为了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雪会稽战败之耻实施灭吴大计,决定在会稽山下平原水网上重建新都。当时越国民众稀少,更缺建筑工匠,范蠡就从楚国引进了一些建筑人才,才完成了建都迁都的繁重任务。
其五,引进了楚国酿酒技术。越国战败与吴国签订的合约中,有向吴国进献礼品条款。礼品中有米酒这一项。当年,越国酿酒技术不行,酒的色彩、味道、口感都很一般。不受吴王夫差和王公贵族待见。范蠡明白要想得到吴王的欢心,放松对越国扩军备战的警惕,贡献好酒是重要武器。于是就聘用了家乡有名的酿酒师,带上酵母,到新都会稽(今绍兴)来指导酿酒。还有资料介绍说,范蠡当年曾经在故乡学过酿酒技术,知道秘方,亲自指导当地酒业造酒。从而使会稽山酒色如琥珀,透明澄澈,赏心悦目,芳香诱人,越陈越香,堪称上品。贡献吴国,受到欢迎,实现了麻痹大王及群臣的政治目的。

其六,传播了越调戏曲文化。勾践、范蠡、文种“三驾马车”驾驭的越国,在鼎盛时期,不仅人民富足,政治清明,军力强大,文化事业也很发达。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不由自主的歌舞起来,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越国声乐、器乐、打击乐文化,其中被称作“越调”的歌舞戏曲文化,被传到了中原内地。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越调戏曲,建立了根植土地的越调剧团。至于传播的途径,一说是中原去越国的打工者,带回来的。一说是范蠡夫人带回家乡的。还有说是西施是“越调鼻祖”,范蠡辞官后和西施一起把越调带回了南阳——如今活跃在宛东地区的社旗县越调剧团就是这种看法。三种看法都与范蠡有关,这说明,范蠡在传播越调中确实起来作用。

综上所述,范蠡从地处东南沿海、国小势弱的实际出发,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保证了兴越灭吴战略目标的完美实现。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