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著名的十四个称呼-14慈善家
夏廷献
慈善,简单来说,就是献爱心。慈善家是指热心公益、经常参与慈善活动并有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个人资源与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分享。其中的资源包括金钱、财物等。范蠡是历史记载的慈善家。 范蠡通过水产养殖、五畜饲养、皮毛加工、边境商贸、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草药等多种经营发家致富、在驻地形成一个人欢马叫的“经济特区”后,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他曾经“三散千金”说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范蠡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三次把自己挣到的千金,无偿分给穷朋友以及和自己沾亲带故的人,说明他不是“做样子”,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真诚举动。他为何这样做?推测范蠡的想法,大体有以下四点:
第一,改变商人的社会形象;第二,取利于民要回报于民;第三,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第四,开创一种社会行为准则。
范蠡三散千金,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慈善家——被称作中华慈善鼻祖。为何这样说?
其一,时间最早。范蠡辅佐勾践取得了兴越灭吴的历史性胜利后,跑到齐国沿海和陶地(今山东境内)经商致富,寿终正寝。司马迁说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的“一致”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71年左右,离今年将近2500年了。范蠡之前,似乎还没有哪位富翁把自己的金钱三次“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其二,贡献最大。范蠡时代,是以贵重的黄金作为“符号”衡量资产的。“千金”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范蠡不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是亿万富翁!每一次达到千金后,他就把它捐赠给当地的劳苦大众,然后自己再干。三次这样做——捐赠三千金,数额之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范蠡之前、同代、之后一直到今日,还没有哪一个富翁,像范蠡这样慷慨倾囊的。
其三,动机最纯。范蠡之所以能够“三散千金”,毫不犹豫,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他经商,并不是以取得巨额私利为目的,他什利取其一,依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治国能够成功,致富也能成功,干什么都能成功。“三散千金”不图回报,是证明自己可以取得成功的一种方式。他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致富奇术》、《养鱼经》、《陶朱公商训》等,传播致富门道。
《史记》注释中记有这么一件事:鲁国有个穷士,名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听说陶朱公富,往而问其术,范蠡毫无保留地告诉他,饲养母畜可以速富,并赠与他启动资金。猗顿听其言,大畜雌性牛羊,十年时间,息不可计,资产可与王公相比,驰名天下。由这个典型事例可以看出,范蠡助人的动机很纯。
大诗人李白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笔者认为可能是受到范蠡行为的启示才写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达到李白诗句意境中的人——进入人生最高境界的人,可以说只有范蠡一人。
其四,评价最高。秉笔直书的太史公司马迁,简述了范蠡的致富业绩后,赞颂范蠡千金散尽的慈善行为,用“富好行其德”盖棺论定范蠡,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是其他著名历史人物都没有的。司马迁还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三徙,是指范蠡转换了三个地方生存与发展。成名于天下,可能是指他兴越灭吴、富甲天下、富行其德三件事扬名天下。笔者认为,前面两项,固然可以扬名,但“富行其德”则是最重要最可以扬名的。因为从古至今,这样的善人太少,贫交昆弟——劳苦大众用“口碑”赞颂范蠡,是很自然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也是能够流传最广最久的。范蠡被历代商家自觉地当“财神爷”敬,这种历史评价应该说也是最高的——其他人甚至连帝王也没有得到的。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肯定地说,范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慈善家——中华慈善鼻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对“为富不仁”现象越来越不满意的时候,认真研究、学习、宣扬范蠡“富行其德”的慈善思想和业绩,很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