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历史形象(二)
 

范蠡的历史形象(二)


 袁延胜 冯西西

(三)隐士形象

范蠡隐士形象源自其年轻时的轻狂避世与人仕后的两次挂冠。前已举文种为宛令时拜访范蠡,范蠡竟“从犬窦蹲而吠之”,此举大有后之“魏晋风骨”,若非知人善任者,不能与之谋。恰如庄子自比于“曳尾于涂中”之乌龟,此多为隐士独特的行为。所幸文种明白“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的道理,范蠡才因此人仕,建立不世之功业。

后来在助越功成之际和任齐相名就之时,两次挂冠而去,畅游于山水之间,这份洒脱令人羡慕。 故后人常将范蠡与留侯张良并举, 作为功成身退的典范。如《旧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言:

苟西戎即叙,怀恩就擒,畴昔 官爵,誓无所受,必当追踪范蠡 继迹留侯。

又有人将范蠡与晋之隐士张翰对 称。如宋词人苏舜卿《水调歌头》: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 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 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 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 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 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又辛弃疾、晁补之将其与陶渊 明并举。辛弃疾《洞仙歌》有:“东 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掉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 ”晁补之《满江 红》有:“不似朱公江海去,未成陶令田园计。 ”可见范蠡浮海之事,早已成为人们心中隐士形象的代表。

(四)道家形象

世人有称范蠡为道家人物者, 盖源于其思想与处世行为多类老子。如《国语·越语下》载其言论有:“天道盈而不溢,盛面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逆谋阴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这与《道德经》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等思想何其相似!又,功成身退的行为恰与老子“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思想相一致。故而,后人将范蠡视为道家, 尊其为道家代表人物。如《列仙 传》载:“范蠡御桂,心虚志远,受业师望,载潜载惋。龙见越乡,功遂身返。屣脱千金,与道舒卷。”这些记载虽多为附会之说,但仍可见范蠡与道家的关系密切。李学勤先生在《范蠡思想与帛书<黄帝 书〉》一文中进一步分析了范蠡与黄老学的密切关系,指出 :“《越语下》所载范蠡的话既然有那么多同于《黄帝书》的地方,而且内容多 涉及根本的思想,其亦属道家黄老一派当无疑义。”孔令宏先生 《浙江道教史发凡》一文认为“由老子经文子而到范蠡,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流派”。白奚先生也在《范蠡人齐与老子学说的北传》 文中分析了范蠡人齐与老子学说 北传的联系。可见范蠡属于道家,是大部分人的看法。

(五)神仙形象

关于范神仙形象有两类。其一,道教中的神仙。上文言范蠡被视为道家人物,而道家思想对道教形成影响颇深,故道家学派的人物多被附会为道教中的神仙。上所举《列仙传》、《神仙传》中的资料已见端倪。后世道教文献中更是多次将范蠡视为道教之神仙。如《云笈七签》卷十八《三洞经教部》之《老子中经》云:

经曰:两肾间名曰大海,一名弱水。中有神龟……上有九人,三三为位。左有韩众,右有范蠡,中有太城子。左为司徒公,右为司空公,中有太一君。左有青腰玉女, 右有白水素女,中有玄光玉女。

由此知范蠡因其道家思想而归人道家人物,因道家人物而被赋予神通,成为道教神仙。

其二,民间财神。范蠡在民间还有财神之称, 今龙虎山天师府、南岳衡山、南通城隍庙、浙江新昌重阳宫等道观中皆供奉范蠡为财神。范蠡被敬为财神,可能 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其一是对范 蠡的祭拜。《国语·越语》载范蠡 辞官之后:

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 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日:“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又《水经注》淯水条注言:

郭仲产言:宛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 大概因官府和民间对范蠡祭祀的习俗,逐渐使得范蠡具有了神圣的地位。其二是道教中立范蠡为神仙,更赋予其广大的神通。其三是因为范蠡经商成功而至资财巨万,且有散财之举,富而行德,被后人敬仰。这几种因素叠加,范蠡就慢 慢演化成受人膜拜的财神了。

(六)才子形象

范蠡的才子佳人形象源于其与西施的故事,此为后世文人附会之作。原本史籍中并无两人关联之语,《越绝书》与《吴越春秋》中所载西施事,也仅限于其被选中献给吴王一事,与范蠡并无瓜葛。大致在唐代开始有了关于范蠡与西施的感情故事,如唐陆广微《吴地记》载:

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

至宋代大量话本、词曲出现,该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如辛弃疾在《洞仙歌》一词中将其用作典故: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掉归来,只做笛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 争知道他家,有简西子。

至明清时代,文人戏曲、小说发展,以《浣溪沙》为代表的作品,将范蠡、西施才子佳人形象塑造成功,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范蠡与西施之所以能够结合形成爱情故事,原因可能是范蠡治国平天下的功绩与挂冠游五湖的洒脱,实为文人之楷模,某种程度上成为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的寄托。况且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文人莫不以一“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范蠡治国、平天下皆已有之,独缺齐家一项,恰巧与之相关有美女西施一人,于是文人顺理成章的让其与范蠡相爱,补上齐家这一环节。

总之,范蠡助越灭吴、称霸中原,为历代兵家、谋士之楷模。其经商于陶,家资万贯。富而行德, 并尊称为“商圣”;范蠡淡泊名利, 故受道家推崇,亦因推崇而成道教之神仙;范蠡弃功名为隐士,故被后世文人向往,又被塑造成才子形象。因此,在历史长河中,范蠡逐渐被塑造成了谋士、军事家、道家、商人、财神、隐士、才子等各种形象。由此种种形象,反映出范 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后人对范蠡的爱戴与尊崇。


 
(作者简介:袁延胜,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系主任、教授,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冯西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