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故里考》——“徐人”之说考证(一) 第一节 “徐人说”辨析
我们就关于范蠡故里的几种说法分别加以考证。首先,我们来看看“徐人说”。称范蠡为“徐人”的记载,见于《列仙传》:
范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句践破吴。后乘舟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鸱夷子。更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君,财累亿万,号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后人世世识见之。
这段史料记载范蠡字少伯,是徐国人,跟从周王太师太公望做事,喜爱服用桂花水。做了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句践灭了吴国。后来乘小船入海,改名换姓,到了齐国,名为鸱夷子。一百多年以后,他出现在陶地,名为陶朱君,财产累计亿万,名号为陶朱公。后来他放弃了财产到兰陵卖药。后人世代都认识他并时常碰见他。 《列仙传》是中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神仙人物传记,记载了从赤松子(神农时雨师)至玄俗(西汉成帝时仙人)七十一位神仙的姓名、身世和事迹,是宣扬道教神仙信仰的著作。旧题为西汉刘向撰,但《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没有记载,今人多疑其为汉魏间文士所作而托名刘向。 孙以楷先生在其《范蠡徐人考》(《皖西学院学报》,2002,1)一文中说越乃夏后,夏禹娶涂山氏之女,与徐渊源深厚。范蠡是徐人,所以徐被吴灭亡后,范蠡怀着国仇家恨助越灭吴。范蠡可能是先赴南阳宛地,故有南阳人、宛人的说法,后又赴越,助越灭吴。范蠡国破家亡,心中无比痛苦才会在楚国披发佯狂。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 《吴越春秋》云:
大夫种姓文名种,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之三户之里,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楚大夫文种字子禽,荆平王时做宛邑县令,到三户之里,范蠡蹲在狗洞旁像狗一样冲着他叫…荆平王也即是楚平王,公元前528年一公元前516年在位,而徐被吴国灭亡是在公元前512年,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
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也就是说,范蠡在徐被吴灭亡之前就早已在楚国,范蠡在楚国与吴灭亡徐国这一历史事件没有关系。范蠡助越灭吴并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史书中找不到范蠡与吴国有仇的依据。实际上,范蠡与文种是先去的吴国,因为有伍子胥在,范蠡与文种和吴王插不上话,所以就离开吴国去了越国。关于这一点,有史料为证。《越绝书》卷六《外传纪策考》:
蠡修衣冠,有顷而出。进退揖让,君子之容。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胡越相从。俱见霸兆出于东南,捐其官位,相要而往臣。小有所亏,大有所成。捐止于吴。或任子胥,二人以为胥在,无所闻其辞。种曰:“今将安之?”蠡曰:“彼为我,何邦不可乎?”去吴之越,句践贤之。
这段文字记载了范蠡和文种都看到霸王的征兆出现在东南方向,大夫文种就放弃了县令的官职,与范蠡相邀到东南方向去寻求发展。现在虽然有小的损失,但将来必定有大的作为。上文中“捐止于吴”的“捐”在这里是舍弃的意思。“捐止于吴”的意思是说(范蠡和文种)离开楚国来到吴国。上段史料中说“去吴之越,句践贤之”。他们来到吴国后,有人说吴王已经任用了伍子胥。他们二人认为已经有伍子胥在吴王身边,他们就难有机会在吴王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于是二人决定离开吴国,到越国寻求发展,越王句践很尊敬、重用他们。通过对这段史料的解读,我们已经弄清楚了范蠡和文种是先去的吴国,看到在吴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才又去了越国。如果范蠡与吴国有亡国之恨,就不会选择去吴国寻求发展。关于这一点,《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注引唐朝人张守节的《正义》中也有《越绝书》的引文可以为证:
居楚曰范伯。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苗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伍子胥以是挟弓矢干吴王。”于是要大夫种入吴。此时冯同相与共戒之:“伍子胥在,自余不能关其词。”蠡曰:“吴越之邦同风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彼为彼,我为我。”乃入越,越王常与言,尽日方去。
文中“于是要大夫种入吴”,“要”通“邀”,“邀请、相邀”之意。由这段史料可知:范蠡最初是邀大夫文种一起去吴国的,因为吴国已经有了伍子胥在,怕跟吴王说不上话,所以后来就和文种一起去了越国。范蠡认为吴、越两国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霸王的征兆出现在东南方向,今后称霸的不是吴国,就是越国,这两个国家去哪个都可以。记载范蠡生平的史籍有:《国语》、《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这些史书中都没有谈到范蠡与吴国有国仇家恨,从对这些史料的解读中也得不出这个结论,所以,范蠡“徐人说”缺乏史料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