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之“疯”
 

范蠡之“疯”

于金献

   范蠡是后人敬仰的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商圣。但在他的故里楚宛三户里(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在其出道前约25年间,至少有10年人称“疯子”。据《越绝书·外传纪策考》载:“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就是说范蠡生在楚国宛邑一个像布袋的地方,或是一个叫五户的小集镇。年轻时一会痴呆,一会清醒。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狂人、疯子。但是他又聪明绝顶,有独到见解,惊人言行,普通人很难和它交往。该书又云:“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这是范蠡不仅披头散发,狂放不羁,还食不甘味,寝不安枕。
   范蠡真的疯了吗?根据他后来三次迁居,两次辞官,三致千金,三散千金的惊世行为,答案是否定的。范蠡,字少伯。从他的名和字看,他的父母一定不是普通人。父母不仅给他寄予厚望,而且下本培养了他。他从老师处得到了很好的全面培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志向高远的青年才俊。当时正值春秋末期,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弱肉强食,烽火连天。在楚国贵族统治中,王权与族权矛盾尖锐,康王、郏敖、楚灵王三位均为后来者杀而代之。楚君昏庸、奸臣弄权。奸臣之徒明于堂,忠义之士弃于野,楚平王7年(公元前523年),“三世为楚忠臣”的太傅伍奢被满门抄斩,其子伍员之身逃吴。而范蠡作为一介平民,根本无进身之门,不免愤世嫉俗,他恨楚王无道,官场腐败、世风日下。他忧思民间疾苦,大众受难,赋税沉重,徭役繁杂。他苦于难遇知己,无处倾诉,没人讨论,因而语言放肆,行为乖张,情感奔放。村民听不懂,看不惯,以为他疯了。兄嫂也觉得他不正常。
   直到因不满楚王暴政及宫廷倾轧的文种被贬到宛邑做宛令,与范蠡结为知己,范蠡“疯”病才好。文种见范蠡应在公元前516年,范蠡约18岁。当文种听说离城不远的三户里有个行为乖僻、怪异,人称疯子的范蠡时,马上让人调查走访。发现此人虽孤傲癫狂,却又终日读书击剑。立即派属下去请范蠡。可范蠡对来人视而不见,不予理睬。小吏回报说:“这人不正常,都说他是个疯子,没必要找他。”而文种认为:想法独特、极负非凡的志士,和常人不一样,由于难以理解和沟通,才被人误解。他决定亲自上门。文种乘舟顺淯水而下,一个时辰就到了三户里。而见到的范蠡蓬头垢面,爬在狗洞里学狗叫。文种不顾随从的阻拦上前施礼,说了一通仰慕敬重的话,无果而返。《吴越春秋》对此有生动的记载:“大夫种姓文名种,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之 三户之里,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从吏恐文种惭, 令人引衣而障之。文种曰:‘无障也。吾闻犬之所吠者人。今吾到此,有圣人之气,行而求之,来至于此,且人身而犬吠者,谓我是人也’。乃下车拜,蠡不为礼。”
   经过两次试探,范蠡为文种的诚心所动。当文种第三次上门时,已是“蠡修衣冠,有顷而出。进退揖让,君子之容”。
   且与文种“扺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矣”(《越绝书》)。范蠡不仅没有疯病,而是衣冠整洁,仪表堂堂,纵论天下,滔滔不绝。时而神宁气敛,时而拍掌大笑,把胸中块垒,腹中良谋都倾倒了出来。他对时势的透彻分析,对在楚国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对南方吴越两国此消彼长的独到见解,犹如惊钟沉雷,使文种顿开茅塞,拍手称赞。二人遂成密友,常游走于乡野闹市,畅谈于山水林间,讨论时局,谋划未来。终于约于公元前509年,两人共同离楚赴越,在30余年的从政生涯中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兴越灭吴,辅佐勾践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