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区范蠡故里文化之乡的历史渊源及史迹记载 于金献
南阳市宛城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中心。是 1994 年 7 月南阳撤地设市时,在原南阳县基础上成立的行政区。是有城有乡,农民比重较大的市辖区。全辖区 8 个乡镇、5个街道、159 个行政村、736 个自然村、58 个社区。国土面积 68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69.9 万亩,人口 61.3 万人。
宛城区区位优势明显,环境宜人。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南阳机场紧邻城区,郑万高铁南阳东站在我区茶庵乡,南阳解放广场、体育中心、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主体场“小鸟巢”等标志性建筑均在辖区。水利资源丰富,水力资源总量为 4.4 亿立方米。境内的白河、唐河两大水系均属长江水系。白河湿地公园在辖区内形成了 10 万余平方米的人工湖,是国家和河南省水上运动赛场。 一、历史渊源 宛城区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历史上一直是宛部落、宛侯国、申国、宛县、南阳县、郡、府、专署、市的治所。是商圣范蠡、光武帝刘秀、医圣张仲景故里。有范蠡祠、医圣祠、南阳府衙、汉代冶铁遗址、玄妙观等国家、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26 处。1986 年,南阳市被国家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核心在宛城区。张仲景祠内有医圣墓,有晋咸宁五(公元 280 年)石刻,碑文为“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祠毁于明初耕牧。清顺治(1656 年间)复建。医界陆续捐地 670 余亩作为祠田。建国后多次修葺,1988 年 1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卫生部长李德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震林曾分别题词。2021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到该祠拜谒。南阳府衙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 1271 年),经历了 5 个不同的时期,共历 198 任知府,现存房屋 100 余间。保留了明清时期建筑格局和风貌。是秦设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郡地级实物标本,是清代 215 个知府衙门中唯一一个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府级官署衙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蠡,字少伯(约公元前 534 年—前 449 年),按东汉初年学者表康的《越绝书·卷六》记载:“生于宛橐,或五户之虚。”(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商家鼻祖。按照史学家李玉杰的《楚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的考证,范蠡青少年时代,正值春秋末期。群雄并起,弱肉强食,烽火连天。周王朝东迁后,不仅失去了大片领土,而且权威日衰,局面失控。当时是谁强势,谁是霸主,谁便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强盛起来的有楚、晋、齐、秦等国。“春秋以降,最早与楚国交兵的是中原西南边的鄀国,鄀在汉晋丹水县,大致不出淅川(今淅川上集)老城以西寺湾一带。”“楚武王以鄀国俘虏观丁父为主帅,北上中原,打败西蓼,进攻申吕,掀起了楚国扩疆启土的第一次高潮。”范蠡的故里申国约于楚文王(约公元前 687 年—684 年)被楚灭国置申县,而申县的治所申城即宛城。范蠡故里宛城紧傍淯水(今流经南阳市区的白河),这里冶铁业先进,商业繁荣,农耕发达。是周宣王舅申伯的封地,是秦国名相百里奚的故里,是周朝开国元老姜子牙的祖居地。是周穆王时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法典《吕刑》的发祥地。西边的吕国,曾是尧舜之时各部落之长“四岳”的封地,南北水陆交通要冲,东西往来孔道。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才辈出的历史,滋养了范蠡。他在故里 25 年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拜师交友,习文练武。于公元前 516 年,结交了才华横溢、不满楚王暴政的宛令文种,一起赴越国,改写了吴越两国的历史,在惊心动魄、高潮迭起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中做了极其精彩的表演。又在任越相国和上将军的人生巅峰突然辞官下海,做平民商人,苦身勠力,成为巨富,乐善好施,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第一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和“勾践世家”中,从不同侧面证明范蠡商道思想的正确,经商实践的成功,厚德载物的高尚。范蠡的事迹与精神在故里宛城留下了众多文化元素,成为范蠡文化不可替代与仿制的唯一特色。 二、史书记载一脉相承 司马迁《素王妙论》曰:“蠡本南阳人”《史记·勾践世家》中有六种典籍在多处说:“范蠡,楚宛三户人”。《越绝书》被称为最早的浙江地方志书,记载越国的历史,作者袁康东汉初年学者,该书主要记载“范蠡始居楚,生于宛”。《吴越春秋》云:“大夫种始文名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之三户之里,三谒范蠡”。盛弘之荆州记云:“范蠡,本三户人,与文种俱入越,吴亡后,自适齐而终。”当时的“宛”是楚灭申国建的县,按照明代人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的“封建地图考”所说:“申国”的范围:“南阳附郭南阳县是”。《会稽典录》生动地记述了文种的两次走访。“文种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来谒,谓兄嫂曰:‘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有顷种至,扺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之矣”。这是先于三国时刘备三顾诸葛亮的“草庐对”。既表现出范蠡的才华横溢,又展现了他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准确分析。从春秋时左丘明的《国语》到南北朝宋的史学家盛弘之所著《荆州记》近一千年的史书记载,范蠡是“楚宛三户人”,且“三户里”就在楚所灭申国所建的宛邑,是连续不断一脉相承的。
明清一直到现代,明万顺年间的《河南通志》、明嘉靖年间的《南阳府志》、明万历年间的《兖州府志》、清康熙、光绪年间的《南阳县志》、解放后的《南阳地区志》、《南阳县志》均载:春秋宛县南三户里,又名“橐”、“五户”,是范蠡故里。南宋史学家郑樵(公元 1104 年 -1162 年)《通志·范蠡传》载:“范蠡,本南阳人,家于越”。明天顺年间成书的《一通志》、《河南南阳府人物范蠡传》说:“范蠡,南阳宛人。”2007 年出版的《南阳市宛城区志》,承袭历代约 1900 年的志书记载,记载了范蠡生平事迹。 三、地理书、文学书、工具书的相互印证 《水经注》卷三十一“淯水”载:“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郦道元在北魏孝明帝五年(公元 524 年)曾任河南伊,他言之凿凿地认为:范蠡宛县人,宛城南 30 里就是他的故里。大诗人李白在唐开元 28 年(740 年)春,经南阳所作《南都行》赞道:“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生性高傲的诗仙把南都刘秀、范蠡、百里奚称为高不可攀的英雄豪杰。明代大文学家“公安派”领袖袁氏兄弟,《宏道日记》,中道《游居柿录》分别于 1610年过南阳时写道:“从临水驿(今宛城区瓦店)发,过光武故里(白水村,今瓦店八里铺),经范蠡乡(今瓦店界中),宛三户也。” 清乾隆 25 年(1760年),清代大儒,时任南阳知府的叶佩荪写过一首七律诗:界中范蠡庙。诗曰:“涅阳古道没沙墟,界冢何年少伯庐。故国久辞三户远,扁舟长向五湖疏。风流今古吴宫怨,霸气春秋越绝书。总为楚材能雪耻,寒潮不必怨灵胥。”做过三地知府,两任省级按察使,又著述等身的叶佩荪认为:宛城界中就是范蠡的故里三户。1980年 8 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 574 页,在范蠡词条里注释: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1984 年 7 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第 227 页注: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1994 年 11 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 235 页注:范蠡,中国春秋末年军事谋略家、政治家,生卒年月不详。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地理书、文学作品、工具书上下 1500 年,范蠡故里文化在宛城相互印证,脉络清晰经久不衰。 四、祠庙两千年屡毁屡建 按照记载,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南纪念范蠡的祠、庙最晚建于汉代。王国维的《水经注校》卷 31《淯水》篇说得清楚:“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濆,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后汉末范曾 , 字子闵 , 为大将军司马 , 讨黄巾贼至此祠(宛城南三十里处),为蠡立碑 , 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 ,又为立庙焉,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这不仅说清了范在的时间以及后人多次修葺的经过。在东汉初,这里就有座纪念范蠡的“三公城”,因为,只有范蠡曾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东汉的二十八宿之首邓禹(公元元年—公元 58 年),家在新野,曾在这里宴请过宾客。城东西两侧又有皇亲国戚何进、南海太守孔嵩的故宅。敬仰范蠡的后汉将军范曾,于公元 184 年与黄巾军交战时,到范蠡墓前祭拜,又为其立碑。晋代散骑常侍夏侯湛,约在公元 305 做南阳相,又为其盖了庙。是祠毁了在旧址上盖庙,还是另辟地盖庙,不详。但直到公元6 世纪,郦道元考证《水经》踏勘淯水时,还能看到碑刻。明成化《河南志》载:“范大夫庙,在南阳县南 30 里,祀越大夫范蠡”。《清康熙三十二年南阳县城图》( 公元 1693 年 ) 在县城南约 40 里处,显示范蠡庙一座。2019 年宛城区以修复古村落为由,逐级上报,省拨款 180万元,由当地政府主持,在宛城区黄台岗镇范蠡村(过去三十里屯)再建范蠡祠,两层仿清代建筑,大殿建筑面积 615 平方米,高 10.3 米,至目前总投资 420 万元。2000 年来,故里人为纪念先贤范蠡,祠、庙代代相传,绵延不断,充分说明,范蠡故里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坚韧的凝聚力,它不只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与传承力量。
2021 年 7 月 16 日
作者简介:于金献,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原史志办主任,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现任南阳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