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经济思想来源之一——故里基因
 

范蠡经济思想来源之一
—故里基因


马晓良 于金献
( 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内容提要】范蠡的经济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文明智慧,其构成源于故里基因,实践探索,汇集百家三个方面。本文就故里基因做如下5个方面的探讨。一、人杰地灵的熏陶。二、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三、国疲民乏的刺激。四、志同道合的探索。五、曲线救国的使命。范蠡故里楚国申县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区),当时冶铜冶铁技术先进,商业繁荣,农耕发达,是南北水陆交通要冲,东西往来之孔道,兵家必争之咽喉,是周宣王舅申伯的封地,也是名相百里奚的故里。范蠡凭借这优越的条件,良好的基因,加上他的观察,学习、思考以及和申县令文种的友谊探讨,逐渐形成了他经济思想的基础,成就了他兴越灭吴的大计,辞官经商的成功。

   近年来,关于范蠡经济思想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且有百家争鸣之势。大都认为:其经济思想集道、儒、兵之大成,可谓之“博大精深,系统全面”。既有强国富民的宏观经济思想理论,如:平抑物价,稳定繁荣市场。买卖双赢,于国于民有利等。又有微观经营活动的具体措施,“与时逐利”,“待乏原则”,“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等非常实用的东西。更有讲求质量、重视诚信等经营之道。这些经济思想,商业规范,虽经2400余年,但仍闪耀着我国古代智慧光芒,仍被现代的商家奉为圭臬。人们把从商经营称之为“陶朱事业”,把公平买卖奉为“陶朱遗风”,把“富好行其德”赞为“慈善事业”。南阳作家二月河先生有对联云“古宛城成就范蠡上将事业昭斯世,清淯水育出商圣陶朱懿德垂千古”。可见,范蠡其人及思想对后人影响之深。
   那么,范蠡经济思想是如何构成的?其来源有哪些方面?
   我认为范蠡的经济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故里基因,实践探索,汇集百家。
   本文试图在故里基因中做以下5个各方面的浅析。
   一、人杰地灵的熏陶。范蠡,字少伯,(约公元前536年—前449年),楚宛三户里(今南阳市宛城区)人。当时的宛邑是被楚灭的申国都城。这里是周宣王舅申伯的封地,也是奠定秦朝统一的名相百里奚的故里。西边的吕国,曾是尧舜之时各部落之长“四岳”的分封之地,是周朝开国元老吕尚(姜子牙)的祖居地,是周穆王时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法典《吕刑》的发祥地。王国维以郦道元《水经注》为校本的《水经注校》卷31载:“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这清楚地说明,范蠡的出生地三户里紧靠淯水(今白河)东岸,离宛邑只有三十余里。这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特别是与范蠡只隔有87年又故里相接只有四十余里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助秦穆公发展经济教化兴国,秦国因此“并戎狄十二国,开地千里”,由西域小国一举变强的事迹,从小濡染熏陶着范蠡,百里奚是他的人生偶像,事业的标杆。范蠡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对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十分关注,其中对百里奚治理下的秦国由弱变强有着深刻的领悟与研究。终于在他的努力下成为河南南阳历史上和百里奚一样古代明相的双壁。大诗人李白在其《南都行》中赞曰:“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二、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河南大学历史教授李玉洁博士2002年出版的《楚国史》是第一部楚国通史,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他认为:“春秋时期,楚国与中原华夏文化国家的来往密切。频繁的战争冲突与礼尚往来,促进了楚国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楚国建立起贵族政治体制,进而创立县制,并且使官制、军制、法律制、税赋制得到了完善和改新,从而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使楚国的经济进入大发展时期。”一是青铜业发展和冶铁业产生。1976年考古工作者对湖北铜绿山春秋时期的炼铜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8座炼铜竖炉。且几十年前在湖北及河南发现了大量楚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1981年至今,在南阳市区出土了大批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还有当时申国的诸如编钟、车马器、兵器等文物,盛放食物容器的簋上刻有申国皇族的铭文。1976年在长沙杨家山165号墓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一柄钢剑。这足以说明,当时“楚国的青铜业和冶铁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业及军事的发展。”二是农业生产先进。《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火耕就是在播种之前,先放火烧去野草蓬篙,这些被烧的野草成草木灰,就作为庄稼使用的钾肥。”“当庄稼长出后,野草又会丛生,但杂草没有庄稼苗长得快,因此苗大草小,这样用水灌之,则草死而禾苗独长。”“楚国地处江淮之间,水利资源丰富,又加上冶铁业的发达,所以楚国也就很早地注意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和利用。”《史记·伍子胥传》载:“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这说明种蚕养桑在吴楚地区已普遍发展起来。三是商业繁荣。“楚国的交易场所称为‘市’。春秋时期,楚国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职,称为‘市令’。货物要在此专门的市场上卖。”现在所说的市场就是从此而来。《庄子·让王篇》记载:吴人伐楚时,昭王失国。有个专门宰杀羊的商人跟着昭王一起出走。后来楚昭王返国后,专门赏赐商人。这说明当时已有私商,并且地位很高。以上三方面在宛邑表现犹为突出。不仅农业发达,冶铜、冶铁更为先进。后来出土的越王剑就是采用了宛邑先进的冶铜技术。商贸尤为繁荣,宛邑作为中原与南方的交汇处,素有南船北马之说。也就是说,南方的货物船运至此,卸下后,用车拉往北方。北方的货物车运至此,用船运往南方。沿滔滔淯水从宛邑到三户里就有三个航运码头。先进的经济文化及南北通衢的各路信息,使范蠡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经济思想的萌芽从小滋生,并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三、国疲民乏的刺激。范蠡出生时是楚灵王七年。“当时,楚灵王志在向北发展,”“楚灵王为申之会。楚灵王尽量模仿中原的礼会诸侯,但又蛮横地逞霸王的威风,执徐子、戮越大夫,因宋太子后至,‘久而弗见’,使诸侯携贰。”就是说,楚灵王以霸王的身份,在申都宛邑和蔡、陈、宋、郑、越等12国会盟,并以不光彩的手段杀了蔡候、越大夫,慢待了宋太子,后又灭了陈国和蔡国。并且把矛头指向了卑弱的周王室。“楚国为了扩疆启土的需要,进行了剧烈的灭国活动,楚灭国40多个。”仅在河南一带见于史籍灭国楚县就有19个。今南阳市见于史籍的有申县(今宛城区、卧龙区一部分),吕县(今卧龙区西部、镇平县东部),商县(今淅川县西南)、析县(今西峡县)等。“楚灵王为了满足他的野心和贪欲,既不分析掌握当时的形势,又不顾惜当时已经凋敝的民力。”一味地扩充兵力,发动战争。同时又大兴土木,以至于“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楚灵王掠夺民财,滥用民力,以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与不满。”终于在众叛亲离反抗声中成了孤家寡人上吊而死。接着继位的弃疾即楚平王。“在即位之初,楚平王还算明智。他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政策。然当楚国稍有安定,楚平王便开始堕落。”他任人唯亲,周围布满了奸佞之臣。他在贪得无厌的令尹子常及馋臣费无忌的引诱下,不仅轻信谗言,贪恋女色,宠信佞臣,而且不理朝政,大兴土木“不仅娶了原来聘为儿媳的的秦女,而且疏远太子建,逼太子建出奔。”又于公元前523年把“三世为楚忠臣”的太傅伍奢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只身逃吴,开创了人才南流的先河。因连年征战不息,税赋徭役沉重,致使大量被征服部族的人民沦为“野人”,他们在采邑主和国家的双重剥削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楚平王在位13年死去,楚昭王继位时只有8岁。令尹“子常乘昭王年幼之机,大肆搜刮楚国,并剥夺楚国的臣属小国。”《左传·定公三年》载:蔡昭侯带两个玉佩和两件裘衣去楚国朝贡,献一佩一裘与昭王,楚令尹子常看见后就向蔡昭侯索要。蔡昭侯不给,子常就拘留蔡昭侯三年,不准回蔡。楚令尹子常的专横贪欲,“激怒了多个国君,并成为吴楚柏举之战的导火索。”“通过柏举之战,楚国的霸业彻底垮台”《国语·楚语下》载:当时的楚国“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 道殣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范蠡青少年时期约21年的时间在宛邑度过,时间虽短,却经历三代楚王,目睹了楚国盛衰的巨大变迁。由于家境贫寒,既亲尝了民间的艰辛、疾苦。又在楚国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下,难有进身之路和出头之日。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空有抱负却难以明志。强烈的落差与刺激,使他一方面发奋习文练武,静观天下之变,一方面愤世嫉俗桀骜不驯,以待时机。因此《越绝书·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云:“范蠡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墟。其为 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会稽典录》也说他“本是楚 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也就是说在楚国宛邑叫橐或五户的地方,生活着一个叫范蠡的人,年少时有时痴呆有时清醒,人们都说他是一个疯子。其实是不满现实装作疯狂,恣肆洒脱,不拘一格,超然于常人。也正因为此,他发奋立志,要挽狂澜于既倒,救民于水火,形成了他经济思想的民本核心。
   四、志同道合的探讨。“春秋时期, 楚国县邑的长官一般称为‘县公’、‘县尹’。”楚平王年间,申县宛邑就上任一名县公名文种。按照李玉洁先生《楚国史》中的大事年表,申县称“宛”最早见于楚怀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到任的文种应叫申公,如果叫宛令的话,或是战国以后的叫法,或是因申县的县城叫宛邑。文种字子禽是楚之郢人(今湖北江陵附近人)。是才华横溢、报负超人的才俊;因不满楚平王的荒淫暴虐及奸臣当道而被贬到申县。文种勤政爱民胸怀高远报负。在治理申县的同时,广泛搜罗各方信息,尤为注重人才,积极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当听说离城南不远的三户里有个行为怪癖,人称疯子的范蠡时,马上派人调查。发现此人虽孤傲癫狂却又终日读书击剑,到处游学,立即着人到三户里去请范蠡。可范蠡对来人视而不见,根本不予理睬。小吏汇报说这人不正常,都说他是疯子。而文种认为,想法独特,报负非凡的志士,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由于难以理解和沟通,才被人误解。决定亲自去请。文种乘舟顺流而下,一个时辰就到了三户里。而见到的范蠡却蓬头垢面,爬在狗洞里装狗叫。文种不顾随从阻拦上前施礼,并说了一通仰慕敬重的话后,无果而返。《吴起春秋》对此有详细记载:“大夫种姓文名种,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之三户之里,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从吏恐文种惭,令人引衣 而障之。文种曰:‘无障也。吾闻犬之所吠者人,今吾到此,有圣人之气,行而求之,来至於此。且人身而犬吠者,谓我是人也。’乃下车拜,蠡不为礼。”经过两次试探,范蠡为文种的诚信所动,认为此人不是庸吏贪官,决定结交。当文种第三次再上门时,范蠡已是衣冠整洁,温文尔雅,以礼相待。俩人谈论古今,纵横捭阖,一拍即合。《会稽典录》生动的论述了这次造访。“文种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来谒,谓兄嫂曰:‘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有顷种至,扺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之矣”。一个布衣志士,一个官场叛逆,俩人都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不得志者,突然遇到了知己,都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倜傥负俗,佯狂言志的范蠡纵论天下,滔滔不绝,时而神凝气敛,时而拍手大笑,把胸中块垒、腹中良谋都倒了出来。他对时局的透彻分析,对在楚国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对南方吴越两国将会称雄称霸的独到见解,犹如警中沉雷,使人茅塞顿开。文种对楚王的昏庸,官场的黑暗,经济的凋敝,民生的艰难的见解也使范蠡赞赏有加,顿生敬意。这也是后人称之为古宛大地第一次“三顾茅庐”和“草庐对”。文种见范蠡应在公元前516年,楚平王14年,范蠡约18岁。文种在申任职至少有4年。此后两人遂成密友,经常奔走于乡野闹市,畅游于山水林间,谈论时局、战争发展,探索治国理政之道,切磋经济民生大计,谋划人生方向道路。可以说范蠡文种志同道合的研究探索贯穿了后半生,两人在兴越伐吴事业中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相伴始终,两人互相信任、敬慕、尊重,成为越王勾践复兴越国成就霸业的左膀右臂。当越王入吴为奴要范蠡镇守越国时,范蠡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越王从吴回国后,非常倚重范蠡。说:“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你就为国家谋划吧!”范蠡虽然成为兴越灭吴的总设计师,但仍然向越王推举说:“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就是说春夏秋三季使民乐与农功,不扰乱农功,不逆背天时,五谷得天地之和而成熟,民众人口繁殖增多,君臣上下各得其志,在这些方面范蠡不如文种啊。越王听从范蠡的建议,就把管理国内的事给了文种。两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范蠡的经济思想是俩人友谊的果实。只是范蠡辞官劝文种也激流勇退时,文种没听而落了个被越王赐死的下场。临死仰天长叹:“我后悔当初没听范蠡的话!楚国南阳的地方官被越王擒住了!”
   五、曲线救国的使命。楚平王时期,怀着父兄之仇的伍子胥到了吴国,助吴攻楚,使楚几次遭遇亡国之灾。当楚受到吴国的严重打击时,于是就扶植吴国背后的越国。楚昭王娶越国女儿为妻,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后昭王死于军中,群臣密谋迎越女之子章立为惠王。同时“楚为了扶植越国,向越国派遗文臣武将以援助越国。楚国的贤能之士,或官方派或民间自流,源源不断来到越国。楚大夫文种原是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市)令。当是楚国官方派到越国的贤臣。文种向越王勾践推荐了贤能之士范蠡,说:‘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被众庶之议。成大功者不拘于俗,论大道者不合于众。唯大王察之’。范蠡当时是楚民间自流到越国的贤才。楚国的文种、范蠡、申包胥、陈音等能臣贤士或出使结好,或留臣越国。”我很赞同李玉洁教授的考证,这批人南下越国,既有个人发展志向,曲线救国,又有楚国的派遗,援越抗吴。到越国后,在越国勾践的支持下形成了以范蠡为中心的管理班子,面对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越国低下的生产力和一穷二白,制定了复兴大计。首先是对外开放,引进楚国先进的冶铜、冶铁技术,及农耕方法大力发展农业。其次是运用市场营销规律,促进交换繁荣商业。其三是奖励生育,繁衍人口。其四是稳定物价,开放市场。从政府调控保证国家平衡的供应关系。其五是发展手工业。其六是折节下士,厚通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甘共苦。其七是防丰备歉备战备荒。在十年教训,十年生息的实践探索中,范蠡的经济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日臻于成熟。越国逐渐恢复、发展、强大起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军队的强大,灭吴之势逐渐形成。以范蠡为首的这批命杰之士,在长达20余年的激烈、复杂、惊心动魄、高潮迭起的斗争中,作了极其精彩的表演,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经济才能、治国良谋、军事才干.
   公元前473年,越人灭吴。吴王夫差自缢而死,吴地尽为越国所有。“当时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范蠡辞官下海轻舟以浮于五湖,开始了他的经济思想实践的另一个方面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又分散给穷人,成为后人至今崇拜的商圣。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