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章所写的来自宛城区瓦店镇界中的“古范蠡乡”和其他学者考证的宛城区黄台岗镇的三十里屯(今范蠡村)是范蠡故里,并不矛盾。相反,他们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范蠡故里在宛城的证据链。这篇文章还将开阔了我们研究的视野,也让我们再次对“古范蠡乡”之“乡”进行了新的探究。
据考证:《周礼·地官·小司徒》中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就是说,周代没有乡,县方圆只有十六里。而据《左传》载:秦汉时期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是说乡有方圆百里。到唐代,因人口增多,经济进一步发展。遂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也就是说唐代的乡凑够 500 户人家,而不管面积的大小。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乡镇建置一直保留且均有变化。所以编者认为:《水经注》中说:范蠡旧居和祠堂在宛城南三十里,实际是个约数。可以理解为:宛城区内的三十里屯到界中一带均可以称为“古范蠡乡”。
我们欢迎大家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证据,而这也彰显了范蠡文化研究海纳百川和严肃认真。唯如此,才可积累范蠡故里在宛城的更多史料证据,这也是我们探究范蠡思想形成的初始基础。
孙凤阁:寻迹范蠡,我与时间赛跑
赵林蔚
“川林巍巍,淯水泱泱,唯我家园,范蠡故乡。”在位于城区汉冶路的孙凤阁老人家中,他向记者缓缓背诵幼时私塾教授的民谣。生于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进入耄耋之年的孙凤阁一直为考证范蠡故里是界中而奔走忙碌,辗转于宛城界中与邓州之间。“与时间赛跑,带范蠡‘回家’”是他的心愿。
祭拜风俗 留存儿时记忆
作为致力于文化遗存保护的南阳人之一,他将自己视为范蠡的界中“老乡”,一直为“带范蠡回家”而奔走探寻——是他的心愿。在孙凤阁看来,与范蠡“结缘”要从七八岁的时候说起。那时他家麦田里有一座孤坟,每年都有私塾先生带学生来祭扫,而每逢节日或者庙会,村里请戏班来唱大戏,戏班子也会专门来坟上祭拜。家里人也曾告诉他:这是“大人物”范蠡的墓,范蠡西施夫妇将越调戏带到了南阳,是越调的祖师,以后犁地,一定记着离墓远一点,保护好这里。1952年,孙凤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阳一中初中部,1958年又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想到被后人尊为商圣,民间拜为财神爷的范蠡竟然埋在自家的麦田里,他非常激动,还曾把这件事告诉同学们,但当时大家都报以哄堂大笑。而随着1969年平坟运动的开展,墓地也被平掉。幸好当时界中村的会计等人为保护好遗迹,仔细记录下了墓地的方位。在如今的界中村,范蠡墓是今年1月新修的墓碑,碑文由孙风阁老人亲自撰写。从1月至今,已有20多队有意寻古的南阳人前来拜祭。老人表示在原址上修墓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在南阳市十中工作一辈子,他一直教毕业班,当时没时间做这些事。退休后,他意识到要尽快让范蠡墓重修,让商圣魂归故里。通过搜寻各类历史史料和民间实物,向有关部门呼吁,如今范蠡墓总算重修了起来,不为别的,孙凤阁老人只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把所知道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在孙凤阁整理的资料中显示:界中,春秋时代称为三户,自范蠡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越国大夫遂改为范蠡乡。唐朝初年,又因是大将李靖的故乡,被赐予建城,史称金华,明初界中又恢复了叫范蠡乡界中屯的地名……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后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第31篇中有: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故宅也。
清代石刻 显现“古范蠡乡”
在宛城区史志办,珍藏着一块高43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的青石碑刻门额,上面阴刻“古范蠡乡”楷书大字,下方落款为“大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季桂月立”,作者不详。
“古范蠡乡”石碑,现存于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该碑刻是1995年在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的村民孙道奎家中发现的。孙凤阁说:上世纪60年代,这块青石碑曾放在界中小学附近的水塘边,妇女们经常在上面洗衣服,村民孙道奎在文革期间将其收于自家红薯窖,得以保存。相传乾隆曾微服南巡,夜宿华严寺。寺中主持为乾隆煮姜丝香醋祛除风寒,次日,乾隆龙体康健神清气爽。乾隆深感界中民风淳朴,遂手谕“免除界中三年赋税”和“古范蠡乡”四字匾额。咸丰年间,界中筑寨,寨墙宽厚雄伟,有东、西、南、北、东北、西南六个寨门,正南门上镶嵌的正是乾隆书写的“古范蠡乡”。1971年,界中出土《孙喜公墓志铭》,铭文中记载:“翁姓孙氏讳喜,字世美,西河叟其别号也,世居于郡之南界冢镇,古称范螽乡焉。”铭文显示时间为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墓志铭的撰写者朱诰系明万历年间进士。该文中称颂范蠡没有死守故乡界中,而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而后功成身退,被尊为陶朱公。西河叟仰慕范蠡遗风,住在界中,多次提及界中就是范蠡故乡。
“寻迹之旅” 发现精彩故事
谈到自己多年来的考据之旅,在艰难之余,孙凤阁谈到更多的是无怨无悔,希望让更多精彩故事流传于家乡山水间。康洪祥是孙凤阁曾经探访过的老艺人。康洪祥生于1933年,11岁时进入唐河越调剧团,他谈到过去在界中演出时,曾多次到范蠡墓前祭拜越调先祖。在市图书馆内收藏的《南阳地区戏曲志》一书中,孙凤阁同时查阅到,第二节《南阳越调》中,据邓县(今邓州市)越调老艺人张建堂记述,西施异国思乡,编曲唱和,倾诉心思,晚年西施随范蠡回到故里南阳,带回思乡之作“越调”。西施死后葬于南阳至新野的界中地里,其墓称西施坟。民国前,南阳一带历代的越调班子演出路过此地都要进行祭拜,以示不忘越调之祖。“范蠡死后,也与西施合葬于界中也是我新的推测。”孙凤阁说。“故乡文化需要整理,商圣足迹不能被湮没。”孙凤阁表示,目前关于范蠡故里有三说,一说是在山东菏泽定陶县,一说是在江苏无锡一带,一说是在河南南阳。南阳分别有内乡说、淅川说、宛城说。在“寻迹之旅”中,他听到了很多的精彩传说,更为家乡南阳感到自豪。“与时间赛跑。”在采访中,孙凤阁不时提起这句话。“现在我只想把更多的资料集中起来,作为留给后辈考证范蠡的文化基础。”孙凤阁说,希望自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更多的人吸引到南阳文化名人的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毕竟知道历史故事和遗迹的老人越来越少,南阳文化遗存的收集和保护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