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丁宏健《范蠡故里考》连载——“楚宛三户”之说考证(二)“宛”何时改称南阳县
 

第三章第二节

四、“宛”何时改称南阳县

下面我们来看看“宛”是何时改称南阳县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关于南阳府南阳县的地理沿革是这样记载的:

南阳县,附郭。周申国,楚文王灭申为楚邑。秦为宛县,南阳郡治焉。汉因之,魏、晋以后俱为郡治。后魏分置上陌县。后周并宛县入上陌,改为上宛县。隋初郡废,改县为南阳县,属邓州。唐初置宛州,州寻废,县仍属邓州。宋因之。金始置申州于此。今编户二十二里。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在南阳府南阳县的建置沿革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南阳县,附郭。周初申国,春秋楚宛邑。汉置宛县,为南阳郡治。三国魏及晋因之。后魏分置上陌县。后周省宛县入上陌,改曰上宛。隋开皇初,改南阳县,属邓州,大业初,属南阳郡。唐武德三年,置宛州。贞观八年,州废,县仍属邓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末置申州于此。元明俱为南阳府治,本朝因之。

由上述历史文献的记载可知宛县是在隋开皇初年改称南阳县的。在此之前的史书上所说的“南阳”大多是指南阳郡。如《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记载:

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

意即颍川郡、南阳郡是夏人的居住地。

《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又载: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

《史记》卷五《秦本纪》又载: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

张守节《正义》注云:

今邓州也。前已属秦,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张衡《南都赋》云:“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在讲述南阳府时写道: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为申伯及邓侯地,战国为秦、楚、韩三国之疆。秦并其地,置南阳郡,治宛,以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曰南阳。……夫周之盛也,申、吕方强,为周之翰,故荆楚有所惮而不敢肆。周室东迁,申、吕亦削,楚既灭申,而俨然问鼎于中原矣。宋林氏曰:“申、邓者,楚图郑之道所自出也。”战国时宛、穰尝为韩有,苏秦说韩,谓“北有成皋之固,西有商阪之阻”者也。其后谓之南阳。战国策:“秦惠王时楚、魏战于陉山,楚败于南阳。又秦攻陉,使人驰南阳之地。自南阳入秦,而楚遂不复振。”胡氏曰:“凡山南水北皆曰阳。晋南阳在修武,以在太行南大河北也。秦南阳郡置于宛,以在嵩山南汉水北也。”

史籍中还有其他南阳的记载:

1.晋之南阳,故城在今河南获嘉县北。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了晋文公朝觐周襄王,周襄王用甜酒招待晋文公……把阳樊、温、原、攅茅的田地都赐给晋文公。晋国从这之后就开辟了南阳的疆土。《史记》卷四《周本的记载:

秦不敢踰河而攻南阳。

意即秦国不敢过黄河而攻打南阳之地。《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载:

我下轵,道南阳,封冀,包两周。

又如:《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三十三年)记载:

魏入南阳以和。

裴驷《史记集解》(后简称《集解》):“徐广曰:'河内修武,古曰南阳,秦始皇更名河内,属魏地。荆州之南队郡,本属韩地。”张守节《正义》:“杜预云在晋州山南北,故曰南阳。秦破芒卯军,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钱穆先生《史记地名考》:“(案):《左》僖二十五:'晋是始启南阳。’马融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应劭曰:'南阳,秦改修武。’水经注:“修武,古宁也,亦曰南阳。故城在今获嘉县北。”

2、齐之南阳。如:《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载:

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

司马贞《索隐》:“此南阳在齐之南界,莒之西。”《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

楚攻齐之南阳。

司马贞《索隐》释曰:“即齐之淮北,泗上之地也。”《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裴驷《集解》中载:“《太史公素王妙论》曰:'蠡本南阳人。”这里的“南阳”是指太史公所生活时代的南阳郡。在范蠡生活的春秋末战国初年,还没有设置南阳郡,更没有南阳县。秦置南阳郡以来,宛县一直是南阳郡的郡治,后周并宛县入上陌县,改为上宛县,隋开皇初,改上宛县为南阳县。之后,南阳县名一直沿用,直到 1994 年南阳撤地设市,1995 年南阳县撤县设区(宛城)。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