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里的古宛城
回望古宛城,蓦然发现,古宛城浸润于诗赋里。
她在两千八百多年前的《诗经》里,“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她在近两千年前的《南都赋》里,“於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她在汉乐府里,在《三国志》里,在唐诗宋词里,在李白“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的仰慕和感慨里……
是的,她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城,更是一方文化热土,孕育了张衡、岑参、韩愈、张巡、樊宗师、张祜等历代诸多诗人,还走过李白,走过杜甫,走过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自西周至清代,与南阳相关的诗赋现能查到的就有2000多首(篇),文人墨客悠悠情思,让古宛城多了一份典雅的诗情画意……
古宛城犹如一幅水墨长卷,展开它便展开了2800多年的历史,走进它便触摸到了城市深厚的根脉与灵魂。
长长的画卷上,是肥沃的土地,是丰富的物产,是旖旎的风光,是惊心动魄的战场,是风云变幻人世沧桑,亦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骚客聊以“兴观群怨”的“诗与远方”……
历史这么久长,巍峨高耸的朱阁亭台也许早淹没烟云了无痕迹,叱咤风云的人物也许早沉寂尘埃杳无声息,唯有煌煌文脉延绵不断,那隽永的诗韵随着清澈的白河水从古到今一直流淌而来,构成古宛城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厚的人文资源。
从《诗经》开始,寻找诗赋中的古宛城印记
悠久的历史,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古城南阳留下了丰厚的积淀,亦留下了两千多年的诗影。从《诗经》开始,一篇篇与古宛城相关的古词诗赋一代代流传下来,字里行间,汇集着诸多地域文化信息,亦映照着一幕幕历史过往。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提起它,你也许会想到浪漫唯美的爱情。当然,它的内容不限于此。有据可查的与南阳相关的最早诗赋,是《诗经》中的《嵩高》,与爱情无关,却与南阳建城史有关,“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藩,四方于宣…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此诗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送别申伯之作,全诗八章,每章八字,都是赞扬称颂之语。
从此诗中,能够读到古宛城的筑城史。西周宣王时,其舅申伯出封于谢(今南阳),“王命召伯”在谢地筑城,即宛城,距今已 2800 多年。诗中借嵩山之高大来象征申伯的丰功伟绩,也许读之感觉其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但事实上,申伯就国南阳后,申国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大的确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历史作用。在南阳,申伯改进石、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生产工具,扩大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同时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此后,申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等起兵逐灭“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南阳立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即位,还成功促成了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自此东周开始。
《嵩高》之后,两千多年来,不同朝代的一个个文人墨客,漫游古宛,寓居行咏,寄情唱和,登临抒怀,留下大量与南阳相关的宝贵诗篇,记载着不同时期的山川风光及民俗民风百态,成为古宛城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
比如晚唐许浑所作《南阳道中》:“月斜孤馆傍村行,野店高低带古城。篱上晓花斋后落,井边秋叶社前生。饥乌索哺随雏叫,乳慵归望犊鸣。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这位晚唐极具影响力的诗人,聊聊数句便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鲜活的古宛城秋日景致。
再如清代乔泰运所作的《登城楼》:“文物南都盛,风流尽我师。荒烟平子宅,丛树武侯祠。水得雍容气,山含磊落姿。凭栏闲眺久,明月上迟迟。”细读来,处处感受到诗人对古宛城人文及自然的高度评价,这里古迹名胜如此众多,人文景观如此丰富,水也是带着雍容优雅气质的,山也是含着磊落峻拔气度的,让人由景及人,由人入景,不免对古宛城深厚的底蕴和丰美的自然风光感到惊艳。
张衡赋南都,李白行南阳,一字一句令人醉
古宛城什么样子?虽然没有一幅类似《清明上河图》的画作为我们展示活色生香的古城过往场景,却有一篇篇名家诗赋流传下来,面对古宛城的秀丽山川、民俗民情,他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在品读之时,能够从字里行间回望昔日古城。
说起名家名篇中的古宛城,不由会想起东汉南阳人张衡的《南都赋》,“於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
不知怎的,我总觉得,《南都赋》就是一副诗化的《清明上河图》,当然,因为用文字表达,它的“画面”更宽泛更全面更深入,它的感情更直接更热烈更酣畅淋漓。怎么不是呢?《清明上河图》是用画面描绘汴京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南都赋》则用诗赋的语言,热情描绘了南都的地理位置、自然山河、珍宝矿藏、走兽飞鸟、人事变迁以及各种宴会田猎场景、各种历史渊源等等,在我们面前展开的,难道不是一幅宽阔苍茫、丰富多姿的长长画卷?他“画”的南阳珍宝矿藏是“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铜锡铅锴,赭垩流黄。绿碧紫英,青丹粟”,他“画”的瓜芋菜蔬是“若其园圃……乃有樱梅山柿,侯桃梨栗。樗枣若留,穰橙邓橘。其香草则有薜荔蕙若,薇芜荪苌。暧蓊蔚,含芬吐芳”……他“画”树林之丰茂,他“画”山岳之连绵高耸,甚至“画”南都之地位、与刘汉王朝的密切关系,洋洋洒洒两千多字,东汉古宛城就这样细致入微地入了“画”。
只是,又怎能忘了李白呢?这位大才子对南阳可谓情有独钟,先后五次游历南阳,留诗十三首。想想也是,唐朝时南阳再现经济繁华之盛世,加上独有的秀丽风光、浓郁的人文气息,怎会不是文人骚客倾慕和游历的佳境?又怎会不让“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醉心其中?
李白其人,诗风豪放飘逸,为人卓然不群,但一首《南都行》,却对南阳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发出由衷赞赏:“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段,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此间的山川形胜、繁华市井让诗仙为之倾倒,出生于此间的百里奚、范蠡等英雄豪杰令诗仙钦敬和仰慕,此间的思古怀幽也让他想到自己,不由以卧龙自比,慨叹怀才不遇的处境。
古宛城的景色如此秀美,一首诗怎可表白尽李白对南阳的钟爱?所以,《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出炉了,“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伫立白河,远离凡俗,水天一色,心如鱼般悠游自在,此情此景,令他不由高歌狂吟直到夕阳西下方乘月而归。
他还到丰山看落日赏寒泉,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他还在南阳以酒饯别友人,“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他更在南阳忆起亡友崔宗之并潸然泪下,“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古月仍照今,白河水流长,于诗赋中与张衡、李白邂逅,共游繁华东汉的南阳、绚烂盛唐的南阳,那弦月、那湾水、那份情,怎不让人心驰神往?
咏赞名人圣贤,城市独特魅力在诗行中闪耀
南阳是个文化厚重、人才辈出的地方,仅载人史册的古代名人就有八百多人,他们或政声清明百姓爱戴,或改善民生谋利桑梓,或修身立德经世致用,或重义轻利身先垂范……他们也常常是诗人漫游南阳时吟咏的对象,在缅怀圣贤、歌颂其勋功德行中抒发自己的赤子之心、人生之感,南阳的人文景观魅力,也因此在诗赋中得以彰显。
南阳四圣,向来为众多文人骚客所歌咏。其中关于智圣的诗歌尤其多。躬耕南阳的诸葛亮既工于智谋又忠心耿耿,历代深受人们尊敬和歌颂。他的高风亮节、他的得遇明主、他的壮志未酬,无不令后辈诗人为李白就以卧龙自比,慨叹“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白居易则在读《出师表》时沉浸其中掀起情感波澜,“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王安石在《诸葛武侯》中回忆了诸葛亮的生平,“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于谦的《过南阳挽孔明》则深深为孔明病殁天下未能统一感到惋惜,“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大星不向营前坠,混一寰区未可知。”写卧龙岗的多,咏诸葛亮的多,这些古诗,事实上也为南阳躬耕地提供了重要史证。
“通五经、贯六艺”的张衡亦倍受人们尊重,西晋夏侯湛赞其“匪唯天象,亦垂人文。有炳其犹,有铄其新……”;“万代医宗”张仲景也深为后人推崇,清代曾出任南阳县令的戴上遴写下《吊医圣张仲景先生》:“长沙贤太守,金匮易乌纱。桔圃存棠阴,蒲鞭寄杏花。济民仁政合,寿世德功嘉。回首烧丹处,犹余落照霞。”而商圣范蠡,感觉相较于其功绩,诗人们显然对其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轶事更感兴趣,因此关于此类的诗句比比皆是,宋代陈师道说“千篇奏牍漫多知,百战功收未出奇。名下难居身可辱,却将湖海换西施”,清代杜璞则认为范蠡“功成身退任夷犹,似水臣心何去留。识得扁舟五湖趣,纵然宦海亦轻鸥”.....
不仅仅是四圣,百里奚、杜诗张堪、张骞等与南阳相关的诸多历史名人,也可在古诗词中觅得踪迹,诗人们踏先贤足迹,览古今兴废,思名士风范,怀念着,歌颂着,咏叹着,抒发着,或悲或喜,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回,南阳一代代先贤名士的事迹,就在这一首首诗作中变得丰盈鲜活起来,南阳城悠远的历史人文积淀,亦在这一句句诗词中闪耀着别样的魅力。
流传诗赋两千首,擦亮历史名城的人文底色
悠悠千年,沧海桑田,曾在南阳挥洒着满腹才情的诗人们早已远去,但流传下来的一首首诗赋,宛如历史特意留下的重重印迹,让我们得以在诗中踏着他们走过的路、看到他们见到的景、回味他们心中的情,甚至穿过诗句与他们“重逢”,树下赏月,河旁观景……
在杜牧的诗句里,古宛城近郊有着美丽的田园风光,“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柔桑遍村,垂柳扶风,细雨落塘,牧童披蓑而唱,主人热情相待,诗中此景之鲜活,此情之真挚,怎不叫人读之如临其境?明末清初的彭而述曾游明远顶,“骑马东郊外,堤边芳草生。凭墙倚老树,隔寺见流莺。青黛余残照,白沙环旧城。炎精飞雉处,突兀暮云平。”古城东郊,芳草萋萋,老树凭墙,莺鸣婉转,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诗中明远顶所在处显然是空旷开阔的,如今这高大的汉时土堆仍在,却处在繁华街道上的厂房一隅,唯有从诗中回味旧日境况。
水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白河如今仍是我们诗意的栖息地,它从古诗中流淌而来,带着一种古朴的原生态的韵味。张衡说南阳“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李白登临白河而咏,忆起崔宗之时叹“白水弄素月”。乔泰运曾多次到白河游玩,“胜日寻芳出郊城,路沿淯岸踏青行。天于僻处藏春色,人得幽林听鸟声。流水桃花千树艳,夕阳古渡半帆明。”春游时,他看白河东岸彼时多植桃柳景色宜人,直叹白河景色不亚于桃花源,甚至与仙境无异,“武陵未觉仙源隔,愿结茅庐过此生”。新晴时,他再至河边,看“骇浪惊涛去不留,水天空阔系孤舟。夕阳晚景开图画,十里芦花两岸秋”……
遨游古诗,亦是回望和游历古宛城,骆宾王曾来过,忆起张衡时咏叹“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孟浩然大雪时曾滞留南阳,怅然望着“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韩愈被贬朝州时亦路过南阳,当时“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黄庭坚曾过《百里大夫冢》,元好问曾在《十日登丰山》…..
是的,古宛城,这个交通区位优势与人文内涵深厚并重的古城,历代所有的军事战略家不会忽视它,所有的文人居士也不会忽视它,所以,前来南阳游历吟诵的诗人真的太多太多,也留下了无数的璀璨诗篇。从《历代诗人咏南阳》中得知,自西周初期到清代末年,歌咏南阳的诗赋传下来的就有2000 多首(篇)。为何有这么多诗人偏爱南阳?书中说,“名城重镇,名人漫游之地;通都大邑,旅子必经之途。青山绿水,登临易发诗兴;竹篱茅舍,游览倍增乡思……”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文物南都盛,风流尽我师”,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名赋中,澎湃绵延着南阳千百年来丰盈充沛的文脉,让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丰富多彩,更提亮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底色,古城南阳的文化、古城南阳的美,就荟萃在那一字一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