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他的“养鱼经”
 

范蠡和他的“养鱼经”
      陈振康

【摘要】范蠡是距今2500年前、春秋后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螽的经济学才能是强国富民。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范蠡,其政治、军事、谋略和强国的经济才能表现在他的前半生,苦身戮力,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作为经济学家的范蠡,他的富民才能表现在他的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生产和商贸活动,富甲一方。
    范蠡是经营智慧的象征。范蠡著作都已佚失,其言论散见于《史记》《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他留传于今日的著作有十分珍贵的《养鱼经》。
    本文对范蠡的《养鱼经》作了介绍和探索,指出了它的科学性、历史性和深远的意义。范蠡被尊为财神、我国儒商之鼻祖。范蠡的宝贵经济思想,是中华思想宝库中无比珍贵的宝藏。
【关键词】范蠡,道,术,守时《养鱼经》,三致千金,富好行其德,中华思想宝库。

一、范蠡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后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出生在大约公元前536年,出生地在宛(现在河南南阳一带)。大约于公元前448年去世,“无疾而终”,是“老死”的。他被大家尊敬地奉为中国商人圣祖。
    他出身低微、特立独行、惟与文种相识。遂成至交,后一起弃楚归越,敬计然为师。
    范蠡的经济学才能是强国富民。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范蠡、其政治、军事、谋略和强国的经济才能表现在他的前半生,苦身戮力,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作为经济学家的范蠡,他的富民才能表现在他的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生产和商贸活动,富甲一方。
    公元前498年前后,在范蠡三十八岁左右时,他听到越国在需要人才,离开了楚国到越国,在越从政。公元前496 年吴越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一带),吴王阖闾阵亡,两国结深怨。公元前494 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马山一带)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越王勾践在此穷途末路的时候起用了范蠡。在越国生死存亡千钧一发的时刻,范蠡以其政治家的才智,向越王献计献策,指出必须向吴国议和投降,保存住越国。议和后,他又向越王勾践提出越国今后生存的谋略,得到越王勾践的赞同。越王封范蠡为上大夫,照他的计谋行事。后来,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辱负重,竟得到吴王夫差的“宽恕”。三年后归国,范蠡以他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强国的经济理论,与越国的大夫文种等人拟定兴越灭吴九个策术,策划和组织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战略。二十年后,恢复了元气、强盛的越国最终打败并灭了吴国。范蠡等谋臣成就了越王霸业,范蠡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撰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悄然离开越国,开始了他后半生的事业。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实践他的富民的经济思想。范蠡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迁徙至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经济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之鼻祖。
     二、范蠡的经济思想
     范蠡的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世间万物的有序性。范蠡认为,世间万物是有规律的,称之为“道”。人们应正确地认识这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行为才能成功,称之为“术”。范蠡又特别强调,人们一定要遵循其规律行动,称之为“守时”。范蠡强调国家的根基在经济,经济的基础在粮食,也就是范蠡“以粮为纲”的农本思想。要想得到粮食,范蠡提出要积极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生产。范蠡又提出用商业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他认为,一是粮食的贵贱是有规律的: 二是粮食的贵贱的规律是可知的: 三是粮食的贵贱是可以调控的。他提出了十分重要的经济学的“籴平”概念,这是国家从流通领域来调节生产的一个重大创举。
    范蠡的经济思想是个人的“致富经”。他指出要着力农耕,要选择经商环境,要抓住商机、与时逐利,要薄利多销,要多营,要富好行其德。
    范蠡的经济行动是由他的宝费的经济思想所指导,而且为实践所成功证明,强国富民,千百年来,尊为商道之祖。
   三、范蠡《养鱼经》
    1、范蠡《养鱼经》
     范蠡是经营智慧的象征。范蠡著作都已佚失,其言论散见于《史记》《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他留传于今日的著作有十分珍贵的《养鱼经》。
    范蠡所著的《养鱼经》原著已失,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陶朱公养鱼经》是从北魏(公元五世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所录的:
   《齐民要术·卷第六》养鱼第六十一种:
   《陶朱公养鱼经》曰:“威王聘朱公,问之曰:'闻公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西戎为赤精子,在越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立?’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声,鱼必生。至四月,内一神守;六月,内神守;八月,内三神守。'神守’者,鳖也。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在池中,周绕九洲无穷,自谓江湖也。至来年二月,得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二尺者万枚。枚直五十,得钱一百二十五万。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货,得钱五百一十五万钱。候至明年,不可胜计也。’
    王乃于后苑治池。一年,得钱三十余万。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
    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
    又作鱼池法,三尺大鲤,非近江湖,仓促难求。若养小鱼,积年不大。欲令生大鱼法,要须截取薮泽陂湖饶大鱼处,近水际土沙十数载,以布池底。二年之内,即生大鱼。盖由土中先有大鱼子,得水即生也。”
    上文的白话文如下:
    齐威王召见问他说:“听说你在太湖的时候称为渔夫,在齐国时候称为鸱夷子皮(复姓),在西戌的时候称为赤精子,在越国的时候称为范蠡,有没有这回事?”陶朱公说:“有的”。齐威王说:“你积了千千万万的钱,家产上了亿,是用的什么方法呢?”陶朱公说:“讲到生财的方法有五种,第一是水畜。所谓水畜,就是鱼池。把六亩大的土地开辟为池,池中堆九个小洲,种了许多菱白、荇菜和水草,使它们一层一层的叠起来。觅怀卵鲤鱼长三尺的二十尾,雄鲤鱼三尺的四尾,在二月的上庚日放在池里,鱼池中要保持安静不加惊扰,则鱼必然会正常交配生产。到四月,把一个神守放入池里,六月,放两个神守,八月,放三个神守,所谓神守就是甲鱼。为什么要放甲鱼?因为鱼满三百六十天,蛟龙就将来带领,鱼就要飞去,放了甲鱼,鱼就不会飞去。并且它们围绕着九个小洲,环行游泳,自以为已经在江湖里了。到第二年二月可以收捕长一尺的鲤鱼一万五千尾,长三尺的四万五千尾,长二尺的一万起,卖得钱一百二十五万,再过一年,捕得长一尺的十万尾,长二尺的五万尾,长三尺的五万尾,长四尺的西方尾,能下长二尺的二干尾作种,其余一起卖得钱五百五十万。再等过一年,鱼的收获就没法子计算了。
     齐威王就在后苑开了鱼池,一年后,得钱三十余万,池中有九个小洲,设了八个土穴,使大鱼、小鱼各分开,不相混杂。
     为什么要养鲤鱼?因为鲤鱼不互相吞食,而且容易长大,价格叉卖得贵。
     范蠡还提到营建鱼池的方法,通常45厘米的大鲤鱼,不在大江大湖中捕捞,一般很难捞到,如果只养小鱼,过很长时间也养不大。所以想鱼池中养出大鱼,就必须在盛产大鱼的湖沟港汉,挖取大量的靠近水边的淤泥铺垫在鱼池底部。这样两年之内,就会养出大鱼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土中原来就有生成大鱼的因子,遇到池中之水后就起到促进大鱼产生的作用了。
     2、范蠡(养鱼经》的考辨
     (1)范蠡《养鱼经》的确实性。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范蠡《养鱼经》是引自《齐民要术》。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称范蠡(养鱼经》书,梁代尚存,后佚。《齐民要术》成书于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54年)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它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其中好多的现都已失传的我国古代重要农书,范蠡的《养鱼经》就是其中之一。
     有关范蠡养鱼的记载,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曰:范蠡为了灭吴,曾向勾践献策“会稽(今浙江绍兴)之山有鱼池上下二处,水中有三江四渎之流,九溪六谷之广,上池宜于君王,下池宜于民臣,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致千万,越国当富盈”。
    《世说新语·任诞篇》南朝梁·刘孝标注引《襄阳记》中有汉光武时“汉侍中(汉代的官名)习郁(字文通,襄阳人,初为侍中,后封为襄阳侯)于岘山(在襄阳)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燕名处也”的记载。
    1965年,陕西汉中地区出土了一个陪葬品,是一个汉代破池模型:长60厘米,宽37厘米,一边是稻田,另一边是鱼池。池底塑有鲤鱼6条,鳖1只,蛙3只,螺5只,菱角5只。其显示的养鲤方法与范蠡的《养鱼经》所载的相一致,说明该书在东汉时已用于指导养鱼生产。
    (2)《齐民要术》所辑录的范蠡《养鱼经》有误。
    据查,《养鱼经》中的齐威王和范蠡不是同一时代人。齐威王即位于公元前 356 年,卒于公元前320年;范蠡出生约公元前536年,去世于约公元前448年。范蠡早于威王,二人在世相距有近百年。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依此推算,范蠡离越去齐国后,又工作了十九年,活动时间当是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到公元前454年。司马迁在《越王勾践世家》中说,范蠡抵齐,“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那时应该是齐平公时代。(齐平公,姜姓,吕氏,名骜,齐简公之弟,前480年至前456年在位)因此,范蠡谈《养鱼经》的齐威王应该是齐平公(也有说,范蠡谈《养鱼经》的齐威王是田常)。
    四、范蠡《养鱼经》的影响
     1、范蠡《养鱼经》全书现存共400余字,以问对形式记载了鱼池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与后世方法多相类似,开创了我国的科学养鱼纪录,是中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
     如书中所述的“鱼鳖混养”是极科学的。鳖能吃掉腐败的死鱼,有利于鱼池水质清洁。鳖在鱼池中活动,还能够驱使鱼群游动和水的流动,有利于鱼群生长发育。
    该书全面总结了当时我国古代在池塘养鲤鱼方面积累的丰富而宝贵经验的著作,对我国战国、秦汉、三国及两晋时期的养鱼业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范蠡《养鱼经》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一百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是 1999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郛、英·李约瑟、成庆泰。其中第十三章:中国鱼类学史纲要(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成庆泰写出专门一章)
     第一节史前期:我国地质时期的鱼类
     第二节古代史:古籍中鱼类记载
     第三节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范蠡养鱼经
    《范蠡养鱼经》所总结的养鲤经验及其科学价值,对中国乃至欧洲养鲤业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如今《范蠡养鱼经》已被译成英、法、日、俄、西班牙文,成为人类鱼类养殖史中的宝贵文献遗产。
    3、范蠡养鱼的传说遗迹
   《史记·越世家》记载,范蠡初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戳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说明范蠡初到齐国时,是靠父子艰苦努力“耕于海畔”而致富的。对“耕于海畔”,不能理解为是单纯从事农耕,海滨资源丰富,更可能是经营渔业,或农、渔兼营。
    范蠡在太湖养鱼的传说遗迹更是众多。据《苏州府志》等史书记载,吴县的蠡口相传是范蠡与西施出走处,故以为名;吴县的蠡墅,相传范蠡在此建有别墅而得名;无锡的五里湖相传范蠡、西施到这里养过鱼,而又名之为蠡湖;梁溪河连通五里湖的河道又因范蠡、西施停留这里而被称之为骂蠡港,连这条河道上的桥也被称之为蠡桥,等等。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奉范蠡为商业鼻祖,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宝贵的经济思想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范蠡能“富好行其德”。《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范蠡是“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行德的精神为千古之美谈。
    范蠡的千金之财,至今早已不见踪影,但范蠡的宝贵经济思想,永远放射着不朽的光芒,成为中华思想宝库中无比珍贵的宝藏。他的好行其德的精神,流芳百世,万世传扬。
   参考文献:
《国语·越语下》《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货殖列传》《史记·越王句践世家》《齐民要术》

作者:陈振康,副教授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秘书长,全国优秀科普专家。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