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经商是范蠡经营“陶朱事业” 的致胜法宝(一)
 

以德经商是范蠡经营“陶朱事业” 的致胜法宝

高锡友

范蠡,这个充满智慧和传奇的名字,从春秋战国至今响亮了2500多年的时代强音符。范蠡是从河南省南阳宛邑乡村走出来的奇星怪才,宛邑乡里称其为“范疯子”,在春秋风云变幻和烽火岁月洗礼中,他以道家文子弟子和满腹经纶的智者身份,与宛邑县令文一起进入被强吴欺凌的越国。范蠡经过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外交实战历练,在越国逐步成为越国大夫、上将军和范相国。最后,他为越王勾践规划出“以德治越、以谋复越、以智兴越、以道强越”的治国战略,使越国在濒临彻底破产危难之时,韬光养晦,力挽狂澜,反败为胜。同时,范蠡创新性运用尊师文子“计然七策”中之五策,制定越国“十年教训,十年生聚”发展纲要, 他与亲密战友文精心谋划和诚心尽力地协助勾践实现了“以弱胜强”的强越梦想。

在越国危难之际,范蠡极力主张存越灭吴,雪会稽之耻,成为春秋末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当一个人在邻国担任“职业谋士”的生涯中,在具有重重旧势力阻碍的越国,范蠡凭借自身睿智和外交实力从“布衣”升迁到上将军、大夫相国职位,这已是到达功成名就之巅峰。

可是,就在越国举办“兴越灭吴”庆功宴时,范蠡斗胆向越王勾践提出 “功成身遂”的意愿,恳求勾践“恩准”他:能作为一个普通百姓隐退江湖,从此不问国事。当然,勾践表面上是非常“爱惜”贤才范蠡的,而内心却惧怕范蠡远走高飞到春秋五霸的其他诸侯国去……但越王勾践真的不理解作为道家弟子范蠡心灵归属,范蠡决不是仅仅围着勾践身边的愚忠之臣。他决心功成身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解甲归田,弃官经商,自降“末位”(古代商贾是“士农工商”末位),经十九年,累治家产以数千万计,富比将相王侯。

范蠡掌握了人生导师计然传授给他的“致富秘诀”, 他经商时,三次成为巨富,却将钱财视为粪土,故后世尊其为“商圣”; 发明杆秤和“富而好德”使他成为千古以来以德经商的“德商鼻祖”;2470多年来,被世人尊奉其为“中华商圣” 、文财神、德商鼻祖和“富甲陶朱公”。“德商”定义,商者在商业经营过程中,秉承以德为本,商业为体,善于抓住商机,坚持诚信经营获得大成就,并乐于将部分盈利用于社会公益善事者,则为德商。

 

本文从以下方面论述 “以德经商是范蠡经营陶朱事业的法宝”:

1、“十六两杆秤”发明原理与如何用“秤心”衡商人的德行

传说范蠡是“十六两杆秤”发明者,最早是“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星座构成了“13两杆秤” ,范蠡是懂得天文地理和宇宙天道的智者,他将杆秤“衡量”秤心增加了“福禄寿”三颗星,成为16两衡量制,意义极为重大,其中隐含“诚信经营”同商人福报、禄星、寿等道德元素结合。福 —谐音“富”,是 福报之意,禄— 禄存和俸禄,寿— 健康长生;在传统文化“五福”概念中,“福禄寿” 是吉祥文化的核心,范蠡发明的“杆秤”以人性道德来约束商业交易要诚信经营,不能坑蒙拐骗,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2、上海之“滬渎江”与 范蠡商业航母之缘

一日为奴,终生发奋。为实施越国富民强国目标,范蠡在陪同勾践赴吴为奴三年,用自己的睿智与夫差和伍子胥斗智斗勇,才侥幸得以归越。他心里一直铭记在吴国为奴仆的耻辱。返越不到一年,范蠡献计于勾践,制定系列雪耻计划。范蠡进谏勾践:在吴国东南部有一块荒芜的冲积平原,这块土地就是吴淞江下游沪渎江(今苏州河)、长江和东海交汇之冲积平原,这块土地相当肥沃,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大小麦和其他豆科类农作物等。此地名义上是作为越国支援吴国北伐的军粮生产基地,实际上,范蠡从战略上操作是“明借实占”, 为越国兴国开垦军粮基地。此地租借期十年,前提条件是每年上交此地产量一半粮食给吴国,一半用于自给,前两年是围垦造田,少交一些地租,第三年正式交纳地租,以粮食为租金。吴国此事由伯噽负责操办,一个月内就获得夫差对已臣服吴国的越国租地交军粮的奏章。

范蠡商业航母是从吴淞江下游沪渎江的青龙港起航,前往齐国进行国际商业贸易……

3、企业要向细节管理要效益,打造诚信”金子招牌

范蠡归纳的 “经商十八则” 为后世商人及创业者奉为至宝。西方管理学者提出:现代企业要注重细节管理。其实,早在2470多年前,范蠡辞官经商后,在进行商业交易时,就已经非常注重商业运营中“细节管理”,如《经商十八则》等都体现了“细节决定成败”。 范蠡商业思想和经商哲学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传颂、借鉴使用。(例:当代首善曹德旺在经营中,也很注重“向细节管理要效益”,所以,福耀集团塑造出世界汽车玻璃行业的金子招牌。)

4、善用国际化战略眼光去拓展国际市场

春秋战国时,上海青浦的青龙港口已经形成贸易港雏形,吴淞江下游沪渎江(见P8 地图,现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口)就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出海口,约在东汉三国时期,青龙港就是非常繁华的国际贸易港口。范蠡作为越国大将军,又懂得天文地理,而且在将近20年的吴越战争中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所以,他在做跨国贸易、商业金融领域,也同样善于用计然谋略和以国际化战略视野去经营“陶朱事业”,开拓广阔的国际化市场。

一、“十六两杆秤”发明原理与如何用“秤心”衡商人的德行

传说范蠡是“十六两杆秤”发明者,最早是“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星座构成了“13两杆秤” ,范蠡是一个“知天文,懂地理”通晓宇宙天道的大智者,在进行商业交易时,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他将杆秤“衡量”秤心增加了“福禄寿”三颗善星,成为16两衡量制,意义极为重大,其中隐含“诚信经营”;同商人“福报、禄星、寿”等道德元素结合。尽管“16两秤”从春秋战国之后,一直沿用到19世纪70年代末,但很多商人不知“16两秤”文化内涵的真谛。福 —谐音“富”,是 福报之意,禄— 禄存和俸禄,寿 健康长生之意;在传统文化“五福”概念中,是一种以人性道德来约束商业交易要诚信经营,不能坑蒙拐骗,才能实现企业或商贾可持续发展。

发明杆秤的起源,传说有一天范蠡隐居五湖后,在经商回家途中,偶然看见一个农夫正在井边汲水,只见井边竖着一个高高的木桩,木桩上横着一个长长横木,横木按照比例长的一端捆着一个大石头,较短的这头拴着一根长绳子系着木桶,木桶正好进入井里汲水,彼上此下,十分省力。范蠡看着农夫所为有深刻感悟:要是能制作一杆这样称物品的衡器,岂不是让交易方便多了。于是他一路上回想着汲水的杠杆作用,灵感顿发,回到家中急忙拿了一根三尺长略细一点的黄花梨木棍,并在一端钻一个小孔,随后用麻绳穿上,较近端设置一个绳子拴的托盘或者钩子,用以放置或者钩起物品,而在另一长端,则用一个圆柱形铁块作为砣,来回拨动,用以按照比重来衡量所称的物品重量。可是,在横木上如何做标记则让他犯了难。这天晚上,陶朱公和夫人坐在院子里看着漫天星斗品茗纳凉,一颗彗星划破了夜空,光彩夺目,非常耀眼,范夫人说:“大人,你看那颗流星越过北斗,多好看。”范蠡随声附和着:“是呀,真好看,太美了。”

当范蠡看到天上亮晶晶的繁星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缀满了帷幕,猛然间,他灵感闪现,要是把这些星星移到秤杆上,杆秤称重量的刻度(重量标记)不就出来了吗?此时,他为猛然地发现而欣喜若狂。陶朱公当即拿出那支秤杆,把想好的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安排在秤杆上,他设计每一颗星代表一两重的刻度,正好是十三颗星代表十三两重。陶朱公端详着秤杆,略有所悟:商人用称称量物品应该诚实守信、公平正义、不欺骗顾客,怎样才能做到都自觉遵守“不相欺”的商业诚信和道义呢? 他经过苦思冥想后又设立:福、禄、寿三颗星,用来警示人们在使用杆秤时,要自我约束,诚实守信。此时杆称正好十六颗星代表十六两(一斤),这就是“十六两称” 原创发明的真实来历。

为了进一步明确杆秤的用途和寓意,范蠡专门给杆秤各个部位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寓意深刻,具有深刻的商业道德教育意义,让人只要用手提起秤,就感受到杆秤沉甸甸的份量,所称的不仅仅是交易物品,更重要的是商人品质和商业道德。秤杆叫“衡” 器,秤杆下面垂着的那个秤砣叫做“權 ”,主要是用来衡量物品重量的“衡定器”,与杆秤刻度之间有直接对应关系,是权衡物质轻重的界定“衡器”。 我们平常所说的“权衡” 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来的。范蠡根据北斗七星的轩辕星座设定的秤砣,是“權”属星宿,所以把秤砣叫“權”,与今天的“權力”和威力有关联,是主雷雨之神,中华民族是农业大国,百姓追求的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天下和谐,因此以“权”即力属星宿为秤砣,它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秤杆是按紫微垣制造的,位于北斗星斗勺北端,分两列排序,这种排序更需公正平衡。若紫微犯斗,它就要倾斜而失去平衡,那样天下就不会太平而要出大事了,社稷江山则将动乱了。因此以“權” 制“衡”为秤杆,其在商业经营中蕴含的“商道”极为重要。

范蠡是“16两杆秤”发明者是历史传说,在2470多年前,而且只有具备道家智慧的人,才会联想到“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及福禄寿三星的道文化。秤杆上那些小星星代表着衡量的重量刻度,它们也是天上星座的表意。范蠡特别看中没壹斤的头三颗星,把它命名为福星、禄星、寿星,代表着人们福报、富裕、长寿之意,时时刻刻告诫和提醒人们做买卖的人要诚实,要以德经商,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少福,少二两损禄,缺三两折寿。

2、 “杆秤文化”传承与弘扬商圣精神

    2018年夏天,我有幸接到浙江永康市芝英镇一个应氏企业盛情邀请,为他们一个文旅项目做前期策划规划业务,在当地一位中学应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考察了芝英镇本土文化渊源,结果在芝英镇我们发现,他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制造传统的杆秤却成为他们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据芝英古镇当地年长的人说,大约从元代末和大明初,就出现制造杆秤的行业祖师爷。当地人说上个世纪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杆秤行业发展,尽管开始有了电子秤替代品,但“杆秤”仍没有很快消失。有一个说法,毫不夸张地说,从清朝到民国的中国衡量器(杆秤) 有80% 是来源于永康市芝英镇。那天,我在应校长陪同下到当地杆秤世家与七十多岁长者交流“16两杆秤”文化时,但是,他们对真正杆秤发明者商圣范蠡故事很少知道的 ……

    另一次是2020年10月底,我们应邀到无锡蠡湖管委会游览蠡湖景区,在蠡湖景区内,商圣范蠡文化陈列馆门口,我发现这里有一把号称约9.90米长“中国第一杆秤”,据说目前没有超越的,以后不敢说。这杆“超级杆秤”文旅创意策划者就是无锡市当地范蠡文化研究爱好者作品。从文化旅游展示历史人文来说,这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创意,不仅是展示商圣范蠡的独特智慧,同时为文旅项目增添对企业家“商业诚信”教育和历史传承的卖点。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