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与不见冢关系初探
周付祥
南阳夏庄大墓(不见冢)经过三年多的考古发掘及多方论证,因大墓被盗严重,残留的器物上没有铭文,给确定墓主人的考证带来了较大困难,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不见冢应为王子朝之墓。王子朝在西鄂(石桥镇)属流亡政权,被当时正统的周敬王派人所害,树倒猢狲散,流亡政权没有财力安葬。如此高规模的葬礼只有楚国出手相助。楚国为感激范蠡、文种成功策划越王抗吴,极大减轻了楚国东部边防的军事压力。
一、不见冢简介
不见冢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东。文物部门初步认定“不见冢”大墓为战国早中期的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其总长约66米,墓室长40米、宽38米,深约18米。墓室四周有阶梯状台阶。墓葬在历史上多次被盗、仅残留有墓主人的三个牙齿、两个胸椎、一个体量巨大的鼎耳、一个鼎足等。该墓西侧约20米处还有一个南北长75米,宽约9.8米的车马坑,清理出有二匹、四匹的车马实物,中间更出土的车舆长2.5米左右,宽约1.2米;车辕长1.95米;车衡长约4.5米,宽约0.1米, 6匹马的马轭已清晰展现,同时发现的还有部分青铜饰件。从清理的陪葬车马现状可以断定为“驾六”。陪葬车马如此规制,足见墓主人的身份极为高贵。
二、范蠡、文种去越国是王子朝和计然所布的局
王子朝于公元前516年携毛氏、南宫氏等四大贵族及王室典籍奔楚国,但此时楚平王新崩,只能停留在石桥镇,以此为根据地,这已经被中国先秦学会所考证。王子朝在公元前518年已打败其弟弟姬匄(周敬王),主政周王室两年多,史称“西王”,晋国派大军在巩义打败王子朝军队,被迫奔楚。楚庄王于公元前597年经“邲之战”打败晋国大军,取得霸主之位,楚国的军事实力要强于楚国,王子朝奔楚的目的就是想借楚国军事力量帮助其恢复王位。当时文种为宛令,应该是二十多岁有志向的青年。宛地是楚国问鼎中原的战略要地,说明文种在楚国当朝堂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种放下身段,三顾淯水边的港蠡村庄,与范蠡推心置腹交谈后,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结为知己。范蠡天资聪慧,已拜计然为师多年 已经是心有韬略、有志向的青年才俊,计然是老子的弟子,也是仅次于老子的大学问家,有经天纬地之才。经过计然的指导范蠡、文种的才能有很大长进。计然看到范蠡.文种是当时天下之大才。
王子朝与计然迟迟看不到楚昭王派大军北上洛邑,支持恢复王位。一是楚昭王年幼,朝政有囊瓦等佞臣当道。二是楚国的实力在下降。主要原因是申公巫臣与美貌的夏姬在晋国约会结合,楚国司马子反和左尹子重把巫臣留在楚国的家族全部杀害,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申公巫臣于公元前583年使吴,带给吴国车战武器和先进的作战技术,让他们叛楚。吴人逐渐强大起来,经常骚扰楚国的边境,在吴国、晋国不断骚扰下楚国的实力逐渐衰弱。王子朝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帮助楚国最佳的方法就是削弱吴国。派有真才实干的贤能人到越国,使其强大起来才能抗衡吴国。
王子朝与计然为二人分析:他们是有担当、有作为的栋梁之材,不能寄人于篱下。晋国虽是范蠡的故国,但朝政被赵、魏、韩、范等六大家族把持,不能直接服务于国君;楚国虽强,但朝中是囊瓦当权,范蠡、文种去了也不能被佞臣所用;齐国虽有贤相晏子,但田氏家族崛起,不容他人;吴国已有伍子胥、孙武文韬武略的大臣,去吴国只能在大臣之下服务。唯有去越国的优势:一是越国当时为蛮荒之地,没有中原的能人和贤人,没有竞争对手。二是当时越国的国君允常与既然关系密切,且希望接受中原文化,摆脱蛮夷强烈意愿,有富国强兵的抱负。越国欲北进中原,更必先征服吴国才能够打通北进中原的通道。三是流亡到楚地,就想依仗楚国的军事力量,想让楚国强大。四是吴越近邻,风俗和习惯相同,做强做大越国可以抗衡吴国,如果发生战争可以极大削弱吴国的势力,减轻楚国的军事压力。布这个局中,王子朝是总导演,计然是执行导演。计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弟子范蠡,范蠡无官一身轻,自然乐意接受,范蠡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种,历史记载了范蠡对文种讲:我观天象,霸王气见东南。到越国去,会有一番大作为。王子朝和计然也会对二人许下承诺。楚国出兵北上,恢复我的王位,你们两人就是立大功,高官厚爵是自然的。出于对自己前程的谋划,对恩师计然的敬仰,对王子朝的尊敬,两人欣然接受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尤其文种放弃眼前的高官厚禄,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当一个高级打工仔,实属不易。
三、范蠡、文种历经千难万苦用高超的智慧和计谋超额完成了战略规划
范蠡、文种于公元前511年离宛赴越。当时越国的国君允常治国有方,重用能人,邀请全国铸剑高人欧冶子到越国,给越王所铸的每把剑,历史都记下名字,湖北望山大墓出土的带有“越王”铭文的青铜剑,虽经历2000多年,但仍寒光逼人。同时允常也是一个好战分子。允常执。一.范蠡初到越国,就遭到大臣石买的反对,允常便让范蠡到越国各地熟悉情况,实地调研。正是这个决定范蠡在几年的时间走遍了越国的山山水水,熟悉了越国的民情,掌握了越国的基本国情,为后期的正确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越国本来是吴国的小兄弟,但允常维国君后,想有所作为,加之计然和范蠡、文种的游说,越国主动挑起与吴国的军事冲突就多起来。范蠡建议越弱吴强,只能用游击战术骚扰吴国造成局部战斗牵制吴国,历史证明此目的已经达到。吴国的伍子胥、孙武意识到要倾全国之力才能征伐楚国,必先解除越国这个后顾之忧,于公元前510年,吴大举攻越占领槜李(今浙江嘉兴南)。公元前505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吴军在楚退兵的原因:一是楚国军民有组织地反抗;二是秦国的援军已到楚国;三是决策层的矛盾,孙武极具战略眼光,认为吴弱而楚强,使用出其不意的军事手段是侥幸的成功,已达到战略目的,见好就收,扶持,亲吴的国君政权,立即撤兵;四是越军趁吴国后方空虚而攻入吴境,引发吴国军队的恐慌,才撤兵回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
公元前496年,越回君允常去世,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勾践新立政局不稳,率军攻越,双方主力战于槜李。越以死罪刑徒阵前自刎,乘吴军注意力分散之机发动猛攻,大败吴军。阖闾负伤身死,夫差继位为王,时刻不忘为父报仇。公元前494年,越王准备率先赶在吴国之前出兵。范蠡劝谏说:不可以。我听说兴兵乃是凶器,发动战争是违背道义的,强行夺取是处事中最下一等的行为。搞阴谋诡计是违背道德的事,喜欢运用凶器,亲自尝试去做最下等的事情,凭借剩下的五千残兵退守于会稽山上以水军攻吴,战于夫椒。越军战败。勾践夫妇为吴王“驾车养马”,执役三年才返越。
现代考古证明,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的印山大墓应系允常之墓。墓内被盗非常严重,仅存少量精美玉器、青铜小件器、采用树皮、木炭、青膏泥分层构筑于独木棺上,大墓地选址、陪葬物选用、青膏泥、木炭防腐处理等都有中原礼仪文化的因素。
以上这段历史的记载说明:1、计然常游走在南阳与越国之间;2、范蠡和文种在勾践登国君之位时,已经是勾践的股肱之臣,在朝堂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允常的葬礼活动可能就是计然、范蠡按照中原的文化仪式所进行的;4、王子朝和计然所布的局已按计划超常进行,付出代价最大的是越国,不仅军队被打败,已经到了君死国灭的地步;5、周敬王和晋国谋僚知道王子朝的计谋意在强楚弱吴,晋国和吴国是同盟,晋国很郁闷,周敬王派晋国的特种部队于公元前505年到宛地杀害王子超及部分跟随者;6、楚昭王看到越国父子两代为削弱吴国而付出的代价,应该非常感激其幕后的策划者和执行者,王子朝已亡,只有用高规格的厚葬来感谢。
四、不见冢的规划和实施
王子朝奔宛到被杀害在宛地西鄂共11年时间,作为流亡政府他们的给养只能是由楚国提供,当时楚国由费无忌和囊瓦等奸臣执政,他们联手害死了伍子胥的父亲及族人和伯吴国嚭的父亲及族人。王子朝和计然只能对跟随的忠诚之士加官晋爵,有名无实,也无过多财物,先开空头支票。王子朝被害时楚国也正处于国难时期,只能将王子朝遗体先丘在丰山之下,以待楚国形势好转。楚昭王回到郢都时,父亲楚怀王被鞭尸,妃子宫女被蹂躏,励精图治,任用子西为令尹,形成了明君贤相,形势有所好转。到了公元前494年 越国战败,勾践为奴,楚昭王动了恻隐之心,感谢王子朝和计然的计谋和范蠡文种在越国的付出,决定高规格厚葬王子朝。规划设计者必定是计然,他只能在西鄂选风水宝地,王子朝的大墓居中,西侧为车马陪葬坑,南北为文武大臣之墓,按周天子最高的礼乐之舞一八佾之舞,每侧八排八纵六十四位,当时大部分人仍然健在,先设计死后可以按顺序而排列。所以就出现了陪葬墓有大量的甲子型墓而随葬品很少,说明爵位很高,但无财物。西侧的车马坑长达75米,大部分为四匹马驾的车,中间是六匹马,即所谓的“天子驾六”,都是实马实车,且车马的青铜装饰品一应俱全,这不是凭借一个大国的实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楚国当时的实力应弱于晋国,王子朝集团作为政治势力的一极已经不存在,加之周敬王作为正统的天子,为了不使周天子反对,平衡大国势力,楚国只能低调行事,楚昭王一心报父仇和亡国之恨,楚越同盟,楚多次与吴交战,对王子朝大墓先规划,后实施。在位二十七年于公元前489年去世。其子继位即楚惠王,其母越姬是越王勾践之女 ,说明楚越两国关系很好,楚惠王是一位有为的国君,在位五十七年。随国国君曾侯乙于公元前433年去世,楚惠王为报答其父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经历,给曾侯乙送去超规格大量青铜编钟及器物,避难与送贵重器物相距70多年。由此分析“不见冢”主墓是楚昭王在国亡后财力较困难情况下修建,而西侧的车马坑应在楚惠王晚年国力强盛的时候建成,两者相距应在70年以上。两代国君主要是为感念范蠡文种在越国对弱吴强楚的贡献。 南北两侧的陪葬坑 大约在150年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墓群是以大墓为中心,以文武官职位为排序,可以父死子继所形成。王子朝被周敬王和中原诸侯国定位为叛臣,楚国及王子朝的追随者都低调行事。以致大量的史书中没有记载此事,王子朝的后人也只能以“不见冢”来纪念。
五、范蠡、文种结局的原因
勾践赢得夫差信任,三年获释回国。勾践为兴越灭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其在谋臣文种、范蠡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在外交上,针对“吴王兵加于齐晋,而怨结于楚”的情况,采用“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方针(《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厚事于吴,即效法周文王对商纣王“文伐”之谋略,以非战争手段瓦解、削弱敌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诚,使吴王放松对越戒备,放手北上中原争霸,纵其所欲,助长吴王爱好宫室、女色之欲望,使其大兴土木,耗费国力;并行贿伯嚭集团,离.间伍子胥,使子胥被杀。越国在外交关系中,只有楚国的距离最近,尤其海上交通便利,楚国也想借越国之手,报吴国鞭父之尸的耻辱,会不遗余力地向越国提供大量的军事物资,越国和楚国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在范蠡和文种的谋划下,于公元前478年,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于公元前473年最终迫使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范蠡和文种面对灭吴而立下的不世之功,认识上出现分歧。常人认为没有你们二人同心协助,越国就此而亡,不可能再有灭吴的巨大胜利,高官厚禄任你选,豪宅美女任你取。文种认为越国的胜利仅是第一步,还有争霸中原的第二步,乃至一统天下的第三步。范蠡认为:1、勾践杀伯嚭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伯嚭固然可杀,重利轻义,当年全家族被杀,独自流浪投奔伍子胥,伍子胥同病相怜,又将共推荐给吴王,得以高官,因意见不合,就进谗言害死伍子胥,因越国贿赂而背君亡国。但伯嚭对于勾践却不同,是勾践没有被杀和顺利离开吴国的最大功臣,也是自己积极备战,又能欺骗吴王的第一功臣,当年极其恭维的举动和言语哪里去了。2、“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勾践急功近利,又心胸狭窄。3、“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良犬烹”。勾践及越国的贵族没有长远的战略思维,我们只是外来的高级打工仔,艰难困苦的时候需要我们打拼,胜利后的果实我们又是外人。4、范蠡清醒地认识到以前越国和楚国是同盟国,楚越两国又就分吴事进行了外交交锋,《缪和》记载:“(越)遂为之封于南巢至北蕲南北七百里命之曰倚封”。《史记·楚世家》云:“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由此可见,楚分吴所得的东国。现在越国经过我们亲自培训起来的强大军事机器直接面对的是楚国。越国和楚国很快就成了敌对的双方,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作为楚国人,还与楚国的朝堂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最初的初心和使命已经完成。若有越国的贵族指控我们是楚国的间谍,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范蠡、文种二人内心思想境界不同是造成二人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
2022年11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