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连载——
07、范蠡别号陶朱公为何成了富商代名词
“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司马迁语)。
范蠡从越国到齐经商后,改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地之后,自号“朱公”,因住在陶,人称“陶朱公”《辞海》(1999年版)。《史记•货殖列传》说:“陶天下之中。”春秋末范蠡居此贸易,三致千金,号陶朱公。《辞海》1268页为词条“陶猗”释义说:指古代富人陶朱公(范蠡)和猗顿。陶朱公以治产致富,猗顿以制盐起家。见《史记•货殖列传》。后泛指富人。《抱朴子•擢才》:“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结绿、玄黎,皆宝玉名。
猗顿是在范蠡资助下致富的,猗顿是范蠡的学徒或曰弟子,所以用“陶猗”称“富商”并不确切,也就没有叫响。《辞海》1269页为词条“陶朱公”释义说: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后世用以称富商。
为何用范蠡的别号“陶朱公”称富商,大概是因为“陶朱公”:
财富多——“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威望高——“故言富者皆成陶朱公”;
声誉好——“此所谓富好行其德也”;
牌子响——民间把陶朱公当财神爷敬奉。
社会生活中,称呼某位商人为“陶朱公”,一是“恭维”——赞扬这位商人有能力、有智慧、有办法,使自己的财富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很高水平;二是“期望”——希冀这位商人能像范蠡那样“富行其德”,用信息和金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自然,富商也乐意别人称其为“陶朱公”——一个延绵了两千多年被社会大众认可和羡慕、象征富贵和高尚的美称。
范蠡的别号“陶朱公”成为“富商”的代名词之后,衍生了“陶朱事业”、“陶朱精神”、“陶朱作风”、“陶朱遗风”、“陶朱遗韵”等一系列渗透着商业文化底蕴的美好名词。
可以说,“陶朱”是范蠡经营管理了30多年、含金量很大的无形资产,具有商界典范、坐标、符号的深刻含义,已经成为中国商人的金字品牌。
当今商界,应当把这个金字招牌充分利用起来,为繁荣经济、振兴中华服务。
在某些地方,也有单用一个“陶”字来代表“陶朱公”。例如,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大院内,有一座迎宾楼名叫“陶楼”,首钢负责人介绍说是为了纪念陶朱公范蠡。意在表明首钢人也要像当年的陶朱公那样,把生意做大做强,打到世界去。由此可见,“陶朱”已经成为努力拼搏精神的代名词。看来首钢的决策者很有历史文化底蕴,在企业文化中注入陶朱公的思想,很有见地。范蠡当年在陶地经营五畜贩牛贩马时,到过今日北京和更北的地方,有没有在今日首钢地方住过店歇过脚,史料没有记载。首钢人这么做,很值得范蠡生活过多年的其他地方的人思考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