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连载——08范蠡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连载——08范蠡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08、范蠡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历史典籍对范蠡家庭成员记载不详。把《国语》《史记》《吴越春秋》等典籍的只言片语连接起来,可以“拼”出范蠡的家庭成员如下。

父母

任何人都有父母,范蠡也不例外。范蠡的父母叫什么名字,史无记载。但从给儿子起名“蠡”、字“少伯”来看,其父母是有一定文化素养、期望儿子成材的智者。因为一般家长不会给孩子起一个难认难写但富有深刻含义的“蠡”字,也不会起“字”,即如起字,也不会用“少伯”这两个字。

兄嫂

典籍上说到文种二访范蠡后的次日,范蠡预料文种今天还会来,想到自己平日衣冠不整,请嫂子给他找一件像样的衣裳,想到家里平日清汤寡水,请兄长上市买一些酒菜待客。由此可以看出范蠡有都是农民的兄嫂,兄长朴实,嫂子贤惠。范蠡平时虽然无所事事,但兄嫂并没有嫌弃。范蠡接待文种,要换衣服,嫂子就找,要用酒菜,兄长就办,都没有发牢骚说二话。文种来后,嫂子做好菜,兄长送到种蠡说话房间自行离开。说明兄长很懂礼节礼貌。从只提到兄嫂没有提到父母看,文种访范蠡时,范蠡父母已经去世,范蠡跟着兄嫂过日子。范蠡兄嫂,有没有孩子,史料没有记载。从范蠡请兄长上市买酒菜、兄长去后很快便回来看,他家离“农贸市场”不远——在认定范蠡故里时应予参考。范蠡兄嫂在范蠡去越国后,日子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得到当大官弟弟的接济照顾,繁衍生息情况如何,史料都没有记载。

妻子

范蠡妻子姓名,史无记载。但肯定不是传说中范蠡灭吴后带走的美女西施。范蠡18岁左右到越国,40多岁离开,不可能一直单身。且,范蠡为鼓励繁衍人口,曾颁布生育令,男子20不娶,即违法。他作为执法者,自己不可能违法。但娶的妻子是哪里人,史载不确,从文化层次和风俗习惯上分析,他娶的应该是中原人,具体说应是老家宛邑(南阳)人。范蠡从越国乘船到齐国后,先是在海边晒盐,父子戳力生产——儿子已成为劳力,说明范蠡早已娶妻生子。范蠡辞官,妻子跟随,说明其妻是知书达理性格娴淑支持丈夫决断前途命运的女子,也说明其妻子不是越国人。如果是越国人,很难摆脱家族亲情羁绊跟随范蠡出国颠簸受罪。范蠡妻子不仅仅是追随范蠡,在处理事务上也有主见。二儿子出事,范蠡派小儿子去救二儿子时,大儿子坚决要去,在不同意就要自杀的情况下,范蠡妻子说,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大儿子去了。从司马迁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范蠡妻子很会讲话,对范蠡有一定影响力。

子孙

史料上没有记载范蠡有女儿,只说到他有三个儿子,没有具体名字。说到他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之后就是在楚国首都被斩、遗体运回陶地。小儿子是到齐国后生的,生下来就掉到了“福窝”里,懂事后看到家里十分富有,出行都有上等马车,不时到郊外打猎,不知道钱财从何而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毫不吝惜。从这些记述里可以看出,小儿子是个衣衫亮丽具有哥们义气的帅青年。史料对范蠡大儿子记载多一些。先说到他跟着范蠡在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再说到他得知父亲派小弟去救二弟时,很是羞惭地说,家里长子叫家督,现在二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去,说明我是不肖之子。说完就要自杀。还说到他带上黄金到楚国去办事,因为心疼钱,没有照父亲的话办,结果是二弟被斩。大儿子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都十分悲痛。范蠡说,他不是不爱自己二弟,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受过各种辛苦,知道维生艰难,把钱财看得很重,不能轻易弃财,终于害了自己二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范蠡大儿子,是一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惜金钱、很遵孝悌之道、很有性格的老实人,也是一个不谙官场规则、不懂办事诀窍、最终害了弟弟的人。范蠡三个儿子繁衍了几个孙子,史无详细记载,只说范蠡“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说明范蠡家人丁还是很兴旺的。平均按30年一代算,如今已经80多代了(和孔子传代差不多)。至于后裔有多少,在哪里安居乐业,需要进一步考证。

《史记》说到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其中的“昆弟”,是指亲密友好到像兄弟那样的朋友,并不是直系亲属,所以也就不能算是家庭成员了。至于范蠡兄嫂的子孙是不是也来到了陶地,史料没有记载,笔者不敢妄言。

范蠡的家庭成员,都是普通庶民,范蠡也是庶民从政,回归庶民,留下了说不完的话题。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